【脱贫攻坚】威县“四个全覆盖”发展多种产业助力脱贫" />
近日,威县德青源公司的蛋鸡开始产蛋,之后,该公司支付了400万元租金。为让资金发放更精准,威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详细审定了贫困户名单。同时,针对其中用作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部分,特别制定了资金使用办法。
梨产业带今年硕果累累,农户的梨已基本销售完毕,威县扶贫办请来技术人员开办培训班,教授贫困户剪枝、施肥等实用技术,提前谋划来年。
扶贫路上往前赶,脱贫工作高标准。10月16日获得“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后,威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仍像以往那样奔波在田间地头、梨园鸡舍。
“这个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威县扶贫办主任刘宝华说,大家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老百姓的期盼目光比以往更加热切,他们也正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威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们常用“四不靠两没有”(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铁路、不靠大城市,地下没矿藏、地上没资源)来描述县情。收入低,日子难,贫困让许多威县人思维僵化,做事放不开手脚。送上门的致富项目不敢干,发放的生产资料也被拿出去卖了钱。2012年底,威县有贫困人口17.1万。
为加快脱贫步伐,近几年,威县跳出单纯“农”字思维,着眼全局系统谋划,闯出了一条产业扶贫道路,一系列好项目覆盖了全部贫困村、贫困户,补齐了脱贫短板。
补齐脱贫短板,工作千头万绪。在这个过程中,扶贫办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要知道该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刘宝华介绍,为精准识别帮扶对象,他们依托智慧威县大数据中心,开发出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系统”。之后,把全县贫困户和帮扶干部等信息逐一录入,并对全县1151名帮扶干部进行了培训。
拿出手机,刘宝华演示了平台使用方法。笔者看到,通过平台,贫困户信息、帮扶责任人日常帮扶工作和贫困户脱贫过程一目了然。“实践中,这个平台做到了百姓看得懂、干部用得着、领导管理准,真正发挥了桥梁作用。”
产业扶贫,贵在“造血”。只有让贫困户充分参与、分享收益,才能真正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威县扶贫办创造性地提出了扶贫产业全覆盖、利益联结全覆盖、金融支持全覆盖、合作经营全覆盖的“四个全覆盖”工作机制,使产业扶贫变得具体可操作,充满活力。
思路清晰了,机制明确了,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德青源金鸡产业项目带动了4个乡镇126个村、2117个贫困户、4424人稳定脱贫,是威县扶贫产业全覆盖的亮点项目之一。
为引来这个项目,刘宝华9次到北京与德青源公司联系合作事宜。经过不懈努力,项目最终落户威县。该项目中,政府设立资产公司,投资建设蛋鸡产业园;德青源公司租赁经营,每年支付租金,还本付息后的剩余金额用于扶贫开发事业。项目已成为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变成贫困户股份,4424名贫困农民每人配股4680元。
产业扶贫,还要扶志扶智。“当前,由于缺资金、没技术、思想观念也落后,一家一户发展产业非常困难。”威县扶贫办副主任王廷彪介绍,在发展梨产业之初,张营乡从容村许多村民没信心。他一边邀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一边做好对龙头企业海升集团的配套服务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该村梨树种植规模扩大,生产标准提升,产业链条延伸,很多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做好产业扶贫工作,还需要耐心和责任感。王立蒙今年刚30岁出头,在威县扶贫办工作了7年多。在全县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中,他与同事一道,逐村逐户进行回访,确保统计信息万无一失。发放种养业和家庭手工业贷款贴息时,有的群众起初并不相信,没有保存相关票据,他就一对一地宣传,苦口婆心地讲解相关政策,一年多时间领取贴息的贫困户增加了十几倍。
威县扶贫办有工作人员25名,他们每个人都把扶贫当作崇高事业,用热情和责任去书写自己的扶贫答卷。“我们基本上都没有节假日,随时待命,随时出发。”刘宝华说,2012年以来,威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贫困户稳定脱贫、露出笑脸,是他们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