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发稿时,对小聪聪的营救已经超过100个小时。百余个小时里,除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专业救援队、技术人员和专家外,还有很多普通人也来到现场,有的人每天带着供电设备准时到达事发地,有的人每10秒钟能为救援人员摊一个免费煎饼,还有很多每天到现场,择菜、熬粥的阿姨们……正是他们,给了我们最平凡的感动。
燕赵都市报记者王日成、赵野、蔡云雷、程功 实习生杜佳娴、刘媛媛 文/图
为救人,5元一个的灌饼分文不取
11月9日下午,文旭强推着他的鸡蛋灌饼车,又来到救援现场。车上的铁板早已烧热,文旭强套上围裙,抓面、摊饼、打鸡蛋,这些动作早滚瓜烂熟,唯一和他摆摊时的区别是,在那里,一个灌饼5块钱,为生计;在这里,分文不取,为救人。
两天来,文旭强早已记不清摊了多少灌饼,也记不清说了多少次“不要钱”,只记得把热乎乎的灌饼递给等在前边的人。当有人问他累不累时,他头也不抬回了一句:“人家比我辛苦多了。”
救援人员也记住了这个灌饼摊,换班后,连同很多志愿者都围到他的摊前。一位现场救援人员告诉记者,文旭强每天都提供很多灌饼给现场工作人员。“他手里的面饼十秒钟出一个,就没见他停过。”
现场,一个个质朴的身影给救援人员准备的食物除了这些,还有包子、炖菜、烤肠……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补给,才让这场在空旷土地上展开的大营救,坚持了超过百个小时。
免费的移动“充电宝”
11月6日下午4点,距离救援现场5里地外的褚岗村,于立辉在闲暇时打开手机。“中孟尝村有孩子掉井里了。”微信朋友圈里,消息正迅速扩散。离家并不远,于立辉开起车就奔救援现场而来。
因爱好电器,于立辉车上随时放着电瓶、逆电器等供电设备。一天过去,现场的救援人员越来越多,于立辉很快发现媒体直播常需要充电。就这样,电瓶成了他随身携带的标配。
在交谈时,于立辉一边摆弄着自己带过来的电瓶,一边把电力不足的手机与供电设备连接。他告诉记者,6日事发后到9日记者见到他时,连续4天,每天他都会带着电瓶、逆变器等供电设备来到现场,为现场需要用电的人员进行电源补充。
“我每天都过来,谁要用电都能在我这充。”于立辉说,自己每天早晨都会来到救援现场,晚上才回家。
不看孩子的大婶们大都来帮忙了
在10日晚的采访中,燕赵都市报记者注意到,一些阿姨一直在现场做着刷碗、熬粥等工作。这些阿姨都来自中孟尝村和附近一些村庄。在听说小聪聪的事后,村里很多阿姨便聚集到一起,自发到事发地来帮忙。
中孟尝村一位阿姨对燕赵都市报记者介绍,“附近好多村都有人来了,最远的离这有十几里地。”这位阿姨说。而当燕赵都市报记者问起干活的人数时,她说:“说不清有多少人,都是自己赶过来的。”
阿姨说,知道现场来了很多志愿者救援后,没多想便来到了现场。“能干啥就干点啥”。她说。燕赵都市报记者看到,洗碗、择菜、热馒头……每个看似不重要,但却离不开的岗位上,都有这些阿姨忙碌的身影。
燕赵都市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第一天开始,这些阿姨每天都要在现场停留十几个小时。有人早晨9点过来,第二天凌晨1点才回家。也有人早晨5点多便来到现场,只为给志愿者熬一锅热腾腾的米粥。甚至还有阿姨晚上陪着志愿者一起在现场熬夜。
在接受燕赵都市报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这位阿姨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而在采访结束后,阿姨一转身,又继续开始洗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