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是“城市病”,别让应对雾霾成了“形式病”
11月伊始,京津冀区域就陷入了深深的“霾伤”,在该区域还没有“自愈”的情况下,又加上东北地区重污染天气的“神补刀”,使得此轮重污染天气加重,从哈尔滨开始,沿哈大线一路向西偏南方向传输,直至山东半岛、江苏和安徽北部,波及6省30多个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污染程度之重、影响范围之广为历年少有。不少网友纷纷调侃道“瞎的太突然了”、“XX大楼又被发射了”、“拍个自拍都自带虚化效果”。
进入秋冬季,由于受逆温现象的影响较大,雾霾天似乎已经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常态,“一觉醒来身处寂静岭”对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愈演愈重的雾霾和关于雾霾成因、治理雾霾方面层出不穷的专家评论也成为社会的诟病。雾霾在各项防治计划、应急预案的遏制下还肆虐增长因为何故?
日前,环境保护部针对此轮在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出现的大范围重污染的成因和下一步防控建议召开了会商会议。环保部指出,这么大范围同时发生重污染天气,内在原因还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过大,而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重要诱因。其中东北重污染主要源于当地冬季燃煤采暖和生物质燃烧排放,而京津冀地区本次重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和机动车排放,并且随着各地逐渐启用燃煤采暖设施,在夜间近地面的高湿环境下,硫酸盐的二次转化加剧,对PM2.5的贡献有所加大。
对于雾霾为何在重重防治下还能肆虐的原因,环保部通过对部分重点地区的督查发现一是普遍存在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能力不足、响应级别偏低,二是一些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不完善,三是企业排放问题仍较突出。此前网上曝光的一些城市应对雾霾来袭半夜通知次日限行、部分地区涉嫌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以及一些应对突击检查的“形式作业”就是此次应急督查最好的印证。
雾霾不仅是关乎人生命安全的课题,也是关乎城市良性发展的课题,由雾霾引发的不仅是关于工业化过快、治理跟不上的反思,更是在治理过程中一些作弊手段和流域表面的应对表现出的“形式病”。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产生冲突的时候,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和作为。看来在今后的雾霾防治的环节中,加大督查力度,从骨子里剔除“形式病”,着重“复诊”是关键。 (央广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