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耕山”抗洪保丰收
——深秋时节再访葫芦峪
河北日报记者 杨威力 王峻峰
层层梯田里,金黄的谷穗沉甸甸的,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深秋时节再访平山葫芦峪,处处散发着禾香果香。
“我们始终遵循科技‘耕山’的理念,致力于打造良性水生态体系,从而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大灾之年能赢得大丰收,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甚是自豪。
科技力量造就强大抗洪能力
平山县气象台的数据显示:7月19日至20日,平山县降特大暴雨,葫芦峪降雨量为271.6毫米。7月24日晚,在土壤已达饱和状态时,葫芦峪又遭短时强降雨,降雨量为135毫米。
然而,记者8月初到葫芦峪采访时看到的却是:水清山明,土体安定;植被青青,作物茂盛。眼前的美景,实在让人想象不出葫芦峪曾经连遭两次强降雨袭击。
“你们上次来的时候我就说过,葫芦峪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果不其然,我的话应验了。”刘海涛笑着说,科技“耕山”,不服不行!
2007年起,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平山县东王坡乡下峪村为起点,用工业生产方式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开发荒山5万亩,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让荒山秃岭变成现代农业产业园。
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平山6个乡镇、27个村的5万亩荒山荒坡及部分耕地进行统一规划,运用工程机械在坡度25度以下荒坡上大规模开山造地。园区实行“山、路、地、水、林、电”齐头并进、综合治理,目标是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设施配套化。
荒山荒坡之所以荒,主要原因一是土层瘠薄,二是干旱缺水。开发葫芦峪,首先要破解这些难题。
“开发造地,关键要看质量。只有旱能浇、涝能排,才能实现旱涝保收。”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张贵双介绍,针对太行山片麻岩地区的地质特点,园区与省农科院、河北农大的专家一起,摸索出“隔坡沟状梯田造地法”,要领是“深耕层、高筑埂、固护坡、畅排水”。
治山必治水,水利设施建设也是重中之重。田面内侧排水沟、山脊纵向排水沟、沟谷排水道……在葫芦峪园区,纵向排水沟将所有田面排水沟连在一起,然后与沟谷排水道相连,汇入塘坝或者河道。
葫芦峪强大的抗洪能力,还与塘坝水利工程密切相关。依山势和水流,每平方公里的山场修筑一座蓄水量3万立方米以下的小塘坝,每2平方公里的山场修筑一座蓄水量6万至10万立方米的大塘坝。为此,葫芦峪建设了大大小小32个塘坝。而且,塘坝设有拦沙坝,泥沙基本不会进入。
“7月的两场暴雨,不仅达到了‘中雨不出田、大雨不出山、暴雨不毁田’的目标,还让70%的塘坝蓄满了水,连明年的春灌用水都有了。”刘海涛说。
高产高效让百姓走上富裕路
曾几何时,用镢头连个树坑都刨不出来的荒山荒坡也没栽活几棵树。如今,通过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荒山荒坡变成了层层梯田,种上了核桃树、苹果树、桃树……
10月17日,记者见到下峪村村民郭荣平时,她正在自家承包的果园里溜达。2013年,她在葫芦峪承包了50亩果树,身份也由农民变成了园区的小业主。
“再过几天就能摘苹果了,现在也没啥活儿,但我还是喜欢泡在果园里,看着树上那么多的苹果我打心眼儿里高兴。”郭荣平说。
“30亩中华寿桃已经摘完卖给公司了,产量大约有3万公斤。这20亩苹果树估计也能产两三万公斤。除去成本,今年收入十万八万的没问题。以前能吃饱饭就不错了,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好。”郭荣平坦言,7月下暴雨的时候她也是担惊受怕,“要不是葫芦峪的地造得好,饭碗就被砸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郭荣平能过上红火的日子,还要得益于葫芦峪推行的“大园区、小业主”经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把农民利益和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同心共富。
“大园区”,就是依托公司对荒山荒坡实行统一种植、管理、收购、品牌、销售,解决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小业主”,则是在五统一的基础上,以50亩为一个单元,由农民承包。
地造出来种什么?“这个完全是由地理条件、产业定位、市场之手来决定,追求的是高产高效。”刘海涛说,园区现有作物种类40多个、近200个品种,分为薄皮核桃、优质苹果、中华寿桃、设施蔬菜、散养柴鸡、农业观光等多个特色小园区。
高品质才能带来高收益。为了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有机绿色,今年,园区还与内蒙古锡林浩特一家企业合作,在纯牧区生产羊粪有机肥。目前,已有3.3万吨羊粪有机肥用于葫芦峪园区的作物。“我们园区已成为全国有机产品的生产基地,并且完成了核桃、花生等多个农产品的有机资质认证。”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韩保深说。
过洪无灾,葫芦峪园区的果树和大田作物均喜获丰收。以初步统计出来的核桃产值为例,葫芦峪园区现有核桃树8600亩,产量达到16万公斤,售价每公斤36元,收入为576万元。算上其他作物,整个园区种植类收入将近800万元。
荒山变良田,高产又高效,葫芦峪让当地百姓走上了富裕路。目前,园区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下峪村、梁家沟村等核心区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走出去让更多贫困山区受益
实践证明,山区现代农业开发的葫芦峪模式很成功,是可以让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葫芦峪模式之所以成功,核心是以资源整合为纽带,以高标准造地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目标,以农民受益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由于做到了全流程标准化,所以它可复制、可推广。我们有责任通过这种模式把更多沉睡的荒山唤醒,向荒山要绿、要粮、要健康,让荒山成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刘海涛说。
阜平县是葫芦峪模式走出去的第一站。作为贫困县,阜平县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山地有52万亩,这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2013年10月,葫芦峪公司与阜平县政府合作,把葫芦峪模式搬到阜平,对这里的荒山进行综合开发,建设葫芦峪(阜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区一期工程涉及平阳、王林口、台峪、大台四个乡镇的5个村。
“与平山项目区一样,阜平项目区在建设过程中,也是坚持多渠道投入、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高科技支撑、高效率运行。”10月18日,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树亮告诉记者,公司已在阜平开发荒山荒坡1.4万亩,新增耕地8380亩。最后一批验收工作已于9月底完成,全部达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要求。
在阜平项目区,记者看到,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成了壮美梯田。在这里,大约90%的梯田已经种上了核桃树、枣树、红树莓,树下还种有柴胡、黄芪等中药材3000多亩。
“今年冬天再补种一下,做到全覆盖。还要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比如滴灌、小管注流等,让水利设施全部达标。”王树亮说,等有了产出,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能实现了。
不止阜平,葫芦峪模式还在曲阳、唐县落地开花。目前,三个县已高标准造地2万亩。
前不久,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又跟内丘、阳原县签约,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正在进行土地流转、园区设计等前期工作。“今年计划在曲阳、阜平、唐县、内丘、阳原县新开工10万亩。我们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山区经济落后的面貌,带动更多农民彻底摆脱贫困。”刘海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