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圆了我们葫芦峪的富裕梦”

2016-07-08 10:16:14 来源:邢台日报 责任编辑:聂书雪
4月12日,葫芦峪人自发在葫芦峪最高处的百仙坨广场举行追悼会,整个葫芦峪的山场,这里尽收眼底。人们泪水涟涟,泣不成声:“李老师圆了我们葫芦峪百姓的富裕梦,我们要让李老师再看一眼为我们打下的基业。”

    邢台日报记者郭子侠、吕虹蔚、王艺

    7月6日,沿着蜿蜒的山路,采访组来到了葫芦峪——石家庄平山河北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山腰一片片核桃林迎面而来,扁圆的青皮核桃在林中若隐若现。山沟里的塘坝波光潋滟,绿色的水面与蓝色的天空互相映衬。

    2009年,李保国应邀来到这里,为只有石头难见土的荒山秃岭进行开发。

    如今,葫芦峪漫山翠绿,李保国却走了。

    他是生产部员工焦栓道眼里着布衣、穿布鞋,朴实又亲切的好哥们儿。

    他是技术部负责人聂建英嘴里那个看见技术差错立刻发火的“倔老头儿”。

    李保国虽走了,葫芦峪人对他的感情却一直留存着。

    4月12日,葫芦峪人自发在葫芦峪最高处的百仙坨广场举行追悼会,整个葫芦峪的山场,这里尽收眼底。人们泪水涟涟,泣不成声:“李老师圆了我们葫芦峪百姓的富裕梦,我们要让李老师再看一眼为我们打下的基业。”

    “他寄情山水,不计名利,干不成事儿不罢休。”

    初次来到葫芦峪,办公室主任王建业递过名片。名片下方印着:“向荒山要果,向荒山要粮,向荒山要健康。”这是葫芦峪管理人员印在名片上的警句,也曾是葫芦峪人心中的梦想。

    葫芦峪属于太行山浅山区,大多数山场都是片麻岩,石多土薄。尽管这里的荒山荒坡早已承包到户,由于开发投入大、见效慢,大多数人力有不逮,只能任其荒芜。

    2005年,在外经商的刘海涛回到家乡,从农民手里流转了几千亩荒山,开始探索发展山区农业。可转眼几年过去,资金投进去不少,栽上的树苗缺土少水,长不起来,变成了一棵棵干柴,造出的梯田也被雨水冲毁。他意识到,开发荒山,小打小闹不行,标准低了也不行,必须有科学态度,有长远规划,有技术支撑。

    2009年,现为河北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刘海涛请来了李保国。“要让这样的荒山实现高效发展,首先要解决土和水的问题,给乔木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李保国说。

    如何解决土和水的问题?

    刘海涛这样总结:“葫芦峪模式,就是往前走一个台阶,摸索出经验,再上第二个台阶。”在这个一步一步上台阶的过程里,李保国把自己的脚印踩遍了园区的大小山头。

    王建业记得,一次和李保国一同乘车外出。人在车里,李保国的眼睛却一直往外看,不一会儿就叫车停住,下车指着这里说怎么开发,那里要怎么规划。在王建业的印象里,李保国满脑子都是工作,没有一刻停下来。

    每逢下雨,大家都是着急忙慌往家赶,李保国却是顶风冒雨往山上跑。他站在山头,看雨量大小,看雨水流向,把葫芦峪的每一条溪流的大小和走向都印刻在脑子里。

    为把荒芜的山岭变成肥沃的土地,李保国提出“隔坡沟状梯田”施工法,依托山体原有的坡面,开挖一米半深、一米到两米宽的水平沟,将未风化的片麻岩挖出来,把风化过的土层填进去,再施上鸡粪等有机肥当底肥。由于挖得深,覆土厚,施肥多,修整过的梯田能够给予乔木充分的营养,栽种的薄皮有机核桃,第四年亩产一般能达到300斤的丰产期,不仅绿化了荒山,改变了生态环境,更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多收少收在肥,有收无收在水。没有灌溉用水怎么办?李保国提出了雨季留水、旱时灌溉的水循环系统。在园区里,蓄水池、塘坝星罗棋布,这是专门的灌溉设施;满山的梯田田埂高田面低,蜿蜒的盘山路路沿高路面低,是汇集雨水的临时河道。塘坝的位置、每条道路的走向,都是依照李保国在雨天里观察的雨水走向和积存位置确定。一到下雨,雨水经过排水沟汇入塘坝,然后被抽送到蓄水池中,再经过漫山遍野的滴灌系统为树木提供水分。除了前几天的一场小雨,葫芦峪还没有下过雨,但塘坝里留存的雨水一直滋润着满山的树木。万亩荒岗变成花果园,这不仅给当地百姓栽下了摇钱树,更为浅山区造地找到了灵丹妙方。这是我省土地整治专家的评价。

    在这之前,我省还没有相关土地治理标准,各地土地治理质量参差不齐。葫芦峪土地整理的标准之高,让省农业厅组织前来考察的专家们大为惊讶。

    有专家提出疑问:“怎么才做到这么高的标准?”

    李保国给出的答案,就是接地气。

    他根据葫芦峪治山整地科研成果编撰出了《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草稿,这份草稿是李保国倾尽辛劳和汗水写成的。

    “李教授寄情山水,不计名利,干不成事儿不罢休,才有‘葫芦峪模式’。”李保国去世不久,《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获得批准文号,从此,我省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有了规范性标准,王建业动容地说,假如李老师在天有灵,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

    “他痴迷事业,干事儿点子极多,创新劲头足。”

    炙热的阳光下,层层梯田缠山绕梁,蓄水塘坝泛着银光。仲夏的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一派勃勃生机。

    “李老师可是我们的大救星!”忆起往事,园区负责人刘海涛发自肺腑地感激。

    山地搞核桃种植,3年过去,不光没结出果子,树也养死了。2010年,刘海涛再次找来李保国,请他为园区支招。

    李保国二话没说,重新给园区做了规划设计。5年里,他几乎每个月都去进行技术指导。如今,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出了“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大园区”就是依托公司对荒山荒坡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建设、统一管理规范、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小业主”就是在“五统一”的基础上,以50亩为单元,由农民公开承包、分片包干,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种植提高收益。

    葫芦峪农业园区办公室主任王建业介绍,农民将土地流转给葫芦峪农业园后,既可以享受土地流转收益,还可在公司打工,特别是“小业主”的承包管理办法,有效增强了广大农户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基础设施完好率达100%、树木成活率97%,这也保障了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管理模式下,农民可获得四个方面的收入: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根据不同的流转方式,每亩至少收入600元。二是在园区打工的工资收入,人均每天至少100元。三是经营管理收入,园区为小业主每年每个经营单元支付2万元至3万元管理费,收获的农产品按合同约定的基数上交公司,高于基数部分归小业主所有。四是林下经济收入,林间树下间作的药材、小杂粮以及养殖的散养鸡等收入全部归小业主。

    通过“转、股、租、换”四种方式,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了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保证农民利益,园区经过摸索实践,确定了“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管理模式,把农民利益和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同心共富。

    “农业园区建设的初衷,也就是保国的心愿——让农民富裕、幸福起来。”刘海涛说,园区将按照“处处风景线、村村采摘园、户户农家乐、人人解说员”的蓝图,广袤的山丘一级一级一直连结到每一个村民的利益,最终形成生态建设、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的多赢局面。

    绵延起伏的葫芦峪,让李保国变得眼界高远。

    “我们计划以葫芦峪为样本,建立一套完整的示范体系,模块化复制到全省各地。”李保国生前,他的推广之路已经开始。今年他参与了内丘、唐县等5个山区县的规划设计,打算各打造一个10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李保国常说:“让山山岭岭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安就是安下心来,专就是专心致志,迷就是痴迷其中。”李保国曾说。

    刘海涛认为,“正是这种痴迷精神,让李保国干事儿点子极多,创新劲头足。”

    “他为人实在,‘杠’劲儿十足,没有一点花架子。”

    进入葫芦峪,驱车行驶10分钟,来到公司技术部负责人聂建英的办公室。聂建英说,李保国为人和善厚道,但在工作上从不讲情面。

    “他从不分节假日,有时是督促工作进度,有时是解决实际问题,这可‘苦’了一帮技术员。”有一年中秋节前一天,聂建英休假刚到家,就接到了李保国的电话,他开门见山告诉聂建英,明天上午10点到公司。聂建英说,我正在休假,能不能改天。可李保国却说,我不管,明天你必须在。聂建英嘴里嘟囔,可行动上一点不敢怠慢,他怕第二天赶车来不及,于是赶紧收拾行囊,当天下午从晋州赶往葫芦峪。这个中秋节,是他跟李老师在万亩果园里度过的。

    2015年的一天,李保国到葫芦峪园区查看。当他发现:有一棵核桃树侧枝下垂45度不到位,就大发雷霆,要求技术员当场改正过来。

    生产部的焦栓道记得,有一年冬天,李保国迎着寒风,带领大家在山头观察地形做规划。当看到他吃退烧药,大家就劝他下山,可他固执地摆摆手说:“这点小病,吃片药就行了。”李保国用来喝水的杯子,焦栓道一直留在身边。

    技术员焦文霞记得,一次,焦文霞的侧枝没有拉好,第二年树枝长粗了,想要拉平,可是怎么也拉不动。李保国听说了,专门来到核桃树下,在侧枝的根部轻轻割开一个3公分的小口子,然后缓缓地拉下了侧枝。李保国说:“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可割开一个1-3公分的小口子,这样对树不会有伤害。”

    李保国抓的事很“小”。

    小到一家一户、一枝一叶,小到对农户“死盯、盯死”。村民不懂无公害果树技术,他就手把手教;有村民不敢尝试,他自掏腰包帮他们试用新技术。

    “西装革履的样子,怎么和农民坐在一个板凳上?”“土得掉渣,农民才能听得懂、听得进。”一位素昧平生的普通核桃种植户打来求助电话,他会星夜兼程往返1000多里做指导。原因很简单:“核桃修剪一年就得趁这几天,要不就晚了。”

    “宁可露着根,不能埋得深。”生产部刘军兵一直记得这句话。2015年3月12日,李保国在植树现场说,树如果埋得太深,树苗吸收阳光的能力就会减弱,成活率低,发芽迟缓。他告诉我们说在山上需要挖60厘米见方,在平地需要挖40厘米见方。

    李教授不仅平易近人,授课方式也通俗易懂。

    “见枝就拉平,只留中心干”,“树形必须保持一层要垂,二层要舒,三层要直”。这些话让技术员曲会欣记忆深刻。“按照李教授的指导管理核桃树,核桃树的长势一直很好,产量也在逐年增长。”

    聂建英介绍,此前,李保国正在进行的一项实验——肥水一体化,一个博士生正在牵头搞实验,计划在2016年雨季开始实施的。这项技术如果能付诸生产,能够显著节水、节肥、省工,极大地提高绿化造林的速度。项目才刚刚启动,他就走了。

    在聂建英办公室的对面,有一个小小的花圃,香气扑鼻。沿着小路走进去见左手边一个小小的土丘,聂建英说,“保国为人实在,‘杠’劲儿十足,没有一点花架子。这里作为他的新家,也是这种简朴风格。”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争做李保国式共产党员】临城县实行“一线推进法”工作机制

2016-07-08 08:24:48

作为李保国同志生前帮扶过的地方,临城县在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中,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遍、深学一层,并把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每个党员干部真正把李保国同志的为民情怀、奉献精神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

李保国:彻夜未眠改论文

2016-07-07 10:16:58

孙萌是李保国带的博士生,一直在绿岭基地做核桃园地面覆盖效应试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