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故事】师恩:“五分钱”电影激活公益人生

2016-09-23 13:55: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聂书雪
虽然容士彦年龄越来越大,但助学的脚步却没有放缓。他说,现在岁数大了,做公益更得争分夺秒,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因贫困失学的孩子越来越少。

【河北故事】师恩:“五分钱”电影激活公益人生

容士彦老师在电脑上整理助学时的照片。

    燕赵都市报记者 康瑞珍/文 霍艳恩/图

    石家庄有一位退休老教师,30年前,他不仅在课堂上教书育人,还在课外为资助贫困学子不停奔波,至今已资助贫困学生上百人,助学捐款达30余万元。这位老人就是76岁的容士彦。虽然他年龄越来越大,但助学的脚步却没有放缓。他说,现在岁数大了,做公益更得争分夺秒,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因贫困失学的孩子越来越少。

    “五分钱”种下爱的种子

    容士彦是石家庄市南翟营村人,退休前在石家庄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工作。1964年大学毕业后,他曾到灵寿县教学,后调入石家庄学院,一辈子没有离开教学岗位。

    第一次见到容士彦老师,是不久前跟随爱心组织去平山为受灾学生送爱心物品。炎热潮湿的天气,76岁的容士彦和年轻人一起,一户一户地送物资,令人动容。

    当时,有常跟容士彦一起做公益的爱心人士说,容士彦资助贫困学生已经坚持几十年了,经常亲自去学生家里走访并送助学款,是个典型的热心肠。

    “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常常吃不饱饭。”教师节前夕,容士彦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助学是缘于他小时候的经历。小学时,每周六学校常组织学生看包场电影,每人需要付5分钱。对于当时的他来说,看电影就是奢望。每次大家排队准备去电影院时,因付不起钱,他就默默地从队伍中走出来。每当这时,一位姓戴的老师知道他家的情况,就把他推回队伍,让他跟其他同学一起去看电影。

    “老师虽然从没说过什么,但我知道,我看电影的钱是老师付的。”几十年过去,容士彦对老师把自己推回队伍的情景印象深刻,满心感激。这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助人的种子并最终开花结果。

    “我经历过贫困,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儿,也体会过在贫困中有人拉一把的幸福。”容士彦说,所以他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0年助学从未停下

    一个月前,即将读大三的平山女孩燕慧芳收到5000元助学金,这是她第三年受容士彦老师的资助了。燕慧芳只是容士彦30年来资助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个。

    30年前,容士彦在报纸上看到赞皇有个孩子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便定期寄钱给这个孩子。“孩子上不起学很可怜,如果辍学了,可能就会像其父辈一样,一辈子走不出大山。”自那时起,容士彦就走上了助学之路。

    容士彦说,除了新闻媒体外,他还常通过希望工程办公室、学校等机构寻找贫困学生的信息。随着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他资助的学生也不断增多。30年来,他资助的学生有100多人,不少学生都像燕慧芳一样,受他资助多年,直到大学毕业。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为了按时给受助学生送助学款,容士彦近些年开始留下部分受助学生信息。仅这一部分,记者数了数,达80余人。

    为了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孩子,每次得到贫困学生的消息后,容士彦就骑自行车去学生家里走访,再于每年暑期把助学金送到学生家里。如今,他的足迹几乎遍布石家庄周边山区。出门一趟不易,为了多走访几个学生,他常在凌晨4时出发,直到天黑才回到家。这么多年慷慨资助百余名学生,他在走访的路上却连一瓶矿泉水也舍不得买。“我都是带上两三个大号塑料瓶子,装满水绑在自行车上就上路了。”容士彦说,有时到偏远的山村就已经下午了,为了方便第二天继续走访,他也会找个便宜的旅馆住一晚。

    有一次去井陉走访,因为路滑,容士彦摔倒了,膝盖疼得厉害。但考虑到几个孩子等钱上学,出门一趟时间紧张,他就忍痛继续赶路。一天下来,他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家。后来到医院检查,他的右腿髌骨骨折,竟然忍痛走访了一天。回忆起那次受伤,容士彦说,“只要少一个辍学孩子,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今年暑期,容士彦资助的学生有十几人。这些年来,他资助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今年的资助金额为小学生每年600元、初中生每年800元、高中生每年1200元、大学生每年5000元。“如果特别困难,还会根据情况增加。”容士彦说,单今年助学就捐了2万余元,30年来助学捐款有30多万元。

    自己省一点,就能多帮一个人

    其实在开始助学前,容士彦就常帮助身边的人。得知自己的一个学生喜爱文学,却买不起字典,他就专门从石家庄市里买了字典给学生带回去。40年前,一位家庭困难的同事向他借钱,他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52.5元全部拿出。几年后,同事因病去世,同事的儿子要加倍还钱,容士彦也没有收。

    很多受助的孩子常写信表示感谢并汇报学习情况,容士彦也常在回信中给予鼓励。因搬家,有的受助者的来信遗失。在容士彦现存的信件中,记者看到有多封信来自上海,最早邮戳日期是1985年。原来,容士彦当年在杂志上看到上海一位工人因病生活困难,便经常寄钱资助,直到六七年后这位工人去世。其间,容士彦还亲自到上海看望过两次。对方非常感激,生前在信件往来中一直把他当做亲哥。

    虽然容士彦帮助别人出手大方,但自己并不富裕,他的节俭也是众人皆知的。容士彦有两个女儿,老伴没有工作,他自己的退休金也是刚涨到4000元。为了省钱帮助别人,多年来,一家人买菜总是买别人挑剩下的,全部是一两元一堆儿地买回来。他也很少买新衣服,身上的背心是老伴用破旧衣服拼接做成的,脚上的袜子也是缝缝补补穿几年。

    “除了助学外,容老师还常捐款帮助一些困难的家庭和老人。”近几年常跟容士彦一起做公益的孙红说,容士彦生活特别简朴,有时舍不得用水,都是接雨水洗衣服、冲厕所。这几年见到他,他每次都是穿着那一件衣服,捐助别人却从不心疼。

    对于这些,容士彦说,“自己节俭点没啥,多省点,也许就能多帮一个人。”

    同事和受助者接力做公益

    容士彦做公益,老伴和孩子们都很支持。老伴有时会陪他一起去送助学金,老两口还曾一起坐火车去云南看望捐助贫困学童。受父亲的影响,容士彦的两个女儿和女婿也在资助贫困学生。如今,一些想献爱心的人得知他资助贫困学生,常找他寻找帮扶对象。

    “容老师为人低调,在学校时教课很认真,常被评为优秀教师,对学生也非常好。”容士彦的同事何文茜说,容老师的精神让人感动,每次得知容老师走访的学生家庭情况后,很多老师也会捐助一些款项,跟着容老师做公益。

    令容士彦欣慰的是,很多当年的受助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也开始做公益。大学毕业后在郑州创业的胡利伟就是其中一个。

    说起容士彦老师,老家在平山县的胡利伟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

    “17年前,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有一位骑自行车的伯伯来家里找我,身上的背心都破了洞。”胡利伟说,“当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只听说是来帮助我上学的。我父亲有心脏病,家里一堆债务,一家人全靠母亲种地维持生活,根本拿不出我上高中的学费。我的高中和大学的学费都是容伯伯付的,多亏有他的帮助,我才没有辍学。”

    “这些年,容伯伯除了帮我上学外,还对我家里有很多帮助,他是我的恩人。在我心中,他就如同父亲一般。”胡利伟说,他每年回家都会看望容伯伯。为了传递爱心,他也开始做公益。“在别人困难时帮一把,可能就会改变这个人的一生。”胡利伟说,以后他还会把这份爱心传给下一代。

相关新闻

河北故事:张家口程德庆,一个人的观测站

2016-09-19 14:01:42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程德庆初中毕业了,在外晃荡了几年后,接替了在这里值守的父亲。在此之前,他也来这找过父亲,但他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来这里上班,没想过自己的青春会全部融入这个观测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