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河北日报记者 贾恒 赵威 河北新闻网记者 周国梁摄
□河北日报记者 董立龙[唐山报道]
阅读提示
百年前,沿着资源开采的道路,唐山创造了许多引以为豪的辉煌。这里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等多个“中国第一”,引领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兴盛与崛起。
1976年那场大地震,把这座百年工业城市夷为废墟。从废墟中重生,在工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40年来唐山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在不断深化——能否让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如何建立新的工业格局,怎样克服经济快速发展之后遭遇的资源环境制约?
“要努力把唐山建成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已成为唐山工业发展的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循环经济为重点,震后40年,唐山正在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驱动的工业发展新路。
传承工业火种,迈向调整升级
今年3月,开滦集团旗下矿业工程公司与印度佳亚特里项目公司签订的一单合同开始执行,这标志着开滦集团着力发展的生产服务业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过去我们只卖煤炭,而今我们输出技术和服务。”负责这项工作的开滦集团总经理助理王学俊介绍,“开滦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发源地之一,40年前和今天,我们使命一样,都要把这一火种延续下去。”
走在唐山街头,几乎每位唐山人都能随口说出几项诞生在这里的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第一袋水泥、中国第一套卫生陶瓷、中国第一张股票……然而,40年前,脚下大地的那次剧烈抖动,让这一切几乎全部归零。
那场地震,给开滦带来的灾难,是6579名职工不幸遇难,2153名职工受重伤,355万平方米地面建筑成为废墟,3万多台设备被砸被淹,供电、通风、提升、通讯、排水五大系统全部中断。
被国外认为至少需要20年才能复产的开滦煤矿,震后第10天就挖出了第一车煤,震后一年就基本恢复了生产。
灾难所及的,从灾难中崛起的,又何止开滦?
上百年的工业积累,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国军民的八方支援,让唐山很快站了起来。在一片瓦砾堆上,唐山的建设者仅用10年时间就完成了重建家园的任务。
从重建到振兴,工业发展的道路该如何选择?
1982年,国务院责成原国家计委组织开展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纲要课题研究,明确唐山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唐山实现了迅速崛起。“十五”时期一跃成为河北经济“领头羊”。
在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巨量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同时,唐山资源型城市的特征也在被强化,逐渐形成了钢铁、建材、装备制造、化工、能源为主的高度重化的产业结构。
站在2016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很多人觉得唐山工业面临的形势和40年前有些相似:一样的困难重重,一样的需要励精图治。在经济新常态下,唐山工业产品老化、资源枯竭、中心城区承载能力超负荷等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
“唐山经济遇到的困难,虽有外部环境影响,但根子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唐山市政府分析认为,向着建成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的目标努力,唐山要突出转型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以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
转型发展已成为整个唐山市工业发展的主基调。“十二五”期间,唐山的钢铁、焦化、水泥等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由51.5%下降到37%,装备制造业替代钢铁产业成为了拉动工业经济的第一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