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斌(右二)与摄影师常青(右一)在王树斌家门前合影(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新华社石家庄7月26日电(记者任丽颖、李俊义、高博)今年54岁的唐山人张东义在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成为“地震孤儿”。几年前,他曾给父亲烧过一封很长的信。
“我告诉父亲,自己后来进入了他生前工作过的唐山机车厂,成为那里技术最好的工人、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细致地讲述了自己带着徒弟们钻到生产线上20米长的机车下,教他们识别组件。就像和他在谈话。”张东义说。
多年以后,他想告诉父亲:爸,我长大了。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让数十万当地民众一夜间与亲人、朋友阴阳相隔。40年过去,失亲丧友的巨大悲痛在时间的抚慰中逐渐平息。然而,有什么是经过岁月的洗礼仍令生者不能释怀的?假如时光可以倒流,那些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话是什么?
40年来,每年7月28日前后,王树斌就开始失眠,心里发慌,睡着了就会不断做梦。他不想回忆那段往事,往事却不由自主地在心头翻涌。
地震中,王树斌和妻子李金凤压在了开滦医院的废墟下,水泥梁有一个小小的空隙,只伸进一根手指头,彼此只能触碰到对方的指尖。妻子的声音越来越弱,她告诉他,一定要活下去。逐渐地,对面没了声音。
王树斌后来在大地震废墟中创造了“8天8夜的生存奇迹”。当他被解放军营救出来时,媒体蜂拥而至为王树斌留下一张经典的地震营救照片。可有些东西,即使过了40年,依旧放不下。
每年的7月28日,王树斌都要去地震纪念馆、地震纪念墙转一转。然后,他会来到那片已变成绿地的开滦医院原址。亡妻生前喜欢色彩鲜艳的花,他就带着去,放在草地上,坐下来说一说他的心事。“那次正好有两只蝴蝶飞过来,落在了花朵上,我特别高兴,觉得是金凤听到了我的声音。后来我就哭了。”
40年后,王树斌最想对他的亡妻说三个字:我想你。
81岁的常青是一名摄影师,唐山大地震中许多经典的照片都是他40年前的作品。常青从小是个孤儿,1950年他参军,当年年底就上了朝鲜战场。
“战争年代,有半个小时看不到敌人的飞机就觉得好像缺点儿什么。我年纪小,战友们都待我像亲人。扔炸弹的时候他可以趴在你身上,我们是患难与共的真感情。”常青说。
手里拿着和战友们的合影,老人骄傲地给我们讲述当年和战友们的种种趣事和历险,他们曾离战争的死神近在咫尺。然而一说到大地震,常青的声音小了许多。
“我一共有8位战友,他们转业后回到唐山,都在地震中不幸身亡了。我们一块在朝鲜战场上出生入死,战争中活过来的人却没有逃过大地震。”老人流下了眼泪。
如果时光可以穿越,常青想在大地震前跑到战友们的床前,向他们发出比曾经战场上的“战斗号”更响亮十倍的声音:“同志们!快跑!!”
地震遗址公园的纪念墙下,记者见到了专门从广州带着老伴儿、儿子和两个孙女赶来的78岁老人张寅山。他艰难地在24万震亡者中寻找母亲的名字,后来在孙女的帮助下,终于确定了位置——D3区上数第七块砖第六行第三列。
“作为家中的大儿子,母亲对我期望很高,任何机会她都让我抓住。因此12岁起,我就去外地念书了。唐山地震时我38岁,在桂林工作。当时回不去唐山,我心急如焚,一个月后才知道母亲蒙难了。而真正回到唐山,已经是1979年。”张寅山说。
老人告诉记者,40年来,他一直觉得愧对母亲,没有尽孝,没有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没有来得及告诉母亲他后来生活得很好,还在大学当了教授。
哪一句话是他最想反复对母亲说的?老人闭起眼睛,慢慢说了一个词:“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