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承德群山披翠,处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承德把生态建设提到“生命线”高度,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加快推进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通过共享共建、联防联治,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研究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生态文明建设率先破题。
打响五大攻坚战,改善空气质量
5月26日清晨,承德市大气污染防治义务监督员张春香打开窗户,望一望蓝天,嗅一嗅空气,查一查手机,然后在小本子上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情况。“我要通过自己的眼睛‘明察秋毫’,为承德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贡献力量。”张春香说。
治霾得对症下药,承德率先完成了大气PM2.5来源解析工作,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解析结果,打响了“减煤、治企、控车、抑尘、禁烧”五场攻坚战,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在减煤上,推广清洁能源,发展木煤产业,可替代原煤65万吨;对3万户居民原煤散烧问题进行治理;在治企上,累计投入13.2亿元,实施治理工程74项,安装污染治理设施55套,责令停产治理企业14家,对92家企业实施了24小时在线监控;在抑尘上,整治施工工地面积1194万平方米,对2558公里的主次干线,41.3万平方米问题区域,进行硬化、绿化,矿山植树2727万棵,修复面积3.3平方公里;在控车上,达不到国Ⅵ标准的车辆一律不予办理转入手续,连续三年及以上未年检的车辆给予强制报废,淘汰黄标车1454辆,210辆燃气、59辆电动新能源汽车已投入运行;在禁烧上,坚持“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取缔露天烧烤540处,新安装油烟净化设施254台。
此外,以7个行业为重点,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情况调查工作,选取5家重点企业率先开展治理。截至4月末,市区大气优良天数达到97天,同比增加11天。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不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需要三地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才会天更蓝、气更爽。”市环保局局长陈恩惠说。京津冀三地毗邻,任何一个区域的污染物都容易对其他区域造成污染,因此如何在大气治理中进行区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雾霾治理联防联控,三地正在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承德划为一般控制区,对PM2.5年均浓度等主要污染物划定“大气环境红线”。期盼蓝天白云共呼吸,不再是奢望。
做好“六水文章”,涵养京津水源
欢快的潮河水、滦河水,在承德大地蜿蜒前行流进密云水库和潘家口水库,滋润着京津冀。密云水库56.7%的水来自承德,潘家口水库则有93.4%的水来自承德。
曾经,丰宁小坝子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地,漫漫黄沙威胁着京津。如今,承德和北京携手实施“稻改旱”工程,年节水量超过4个西湖的蓄水量。
地处京津上风上水的承德,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水源地。该市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充分发挥水资源丰沛的优势,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做好生态造水、工程蓄水、多元节水、管理要水、环保治水、产业兴水“六水文章”,着力打造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该市在全市8条主要河流深入实行“河长制”,共设置80个跨县区、跨乡镇生态考核断面,每月对断面水质情况进行监测,通过按月扣缴生态补偿金以及年终问责等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去年以来,共投资约28亿元,启动治理项目92个。
为确保全市水质稳定,该市对全部水质监测断面开展了清查整治行动。市区水源地保护区内的11个违规项目已经全部停止排污行为,取缔关停采砂场7家、取缔养殖场排污口2个、关停砖厂2个;11座桥梁、7条道路已全部落实风险防范措施、设置危险品禁限行标志。
委托国内顶尖环保规划编制机构,编制完成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滦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武烈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并结合正在开展的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提升了水环境质量。今年1至4月份的国、省控监测断面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
同时,依托天然矿泉水、山泉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矿泉水、山泉水产业,带动植物蛋白、功能饮料、白酒啤酒等食品饮料产业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依托优质水源,大力发展水源地农业,叫响京津水源地有机农业品牌。围绕河流、水库、湖泊的沿线景区开发,打造人文水环境、水景观,培育涉水高端旅游产品。借助丰富的水资源,为大数据中心提供制冷需求。采取工程调水等措施,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可以给承德带来滚滚财源。利用水能资源,建设水利电站,改善一片环境,带动一地经济,致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