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这个大前提下,无论曾经有过多少分歧和异见,隔阂与误会,便统统不在话下,置之度外,这种中国人的豁达心胸,正如鲁迅诗云:“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确实有过无数历史事实,可以用来资证的。正是因为此,或者由于此,逢年过节,必有聚会,阖家团圆,缺一不可,成为中国人历久不衰的一大盛事。
□李国文
早些年,我曾经在太行山深处的“铁路新线”工地待过,借居在山窝窝里的一座小小山村里。恰巧赶上过年,年年过年,倒也不奇,偏偏赶上“社火”,还是三年一小火,五年一大火的“社火”,就相当难得了。山上山下,山里山外,好几个村寨联合起来,组织这种类似西方“嘉年华”式的全民大联欢,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社火”渊源久远,始起湮没无考,但这种属于辛苦劳作,挂锄歇犁的冬日暇余,恰又与一年到头,团圆过节,阖家欢乐,村寨平安联系在一起的“社火”,却是远离大城市的山村人,心目中最向往、最憧憬的大事件。在这个远离农事,彻底放松的日子里,赶上“社火”,哪有缺席向隅的道理,各村老少,凡走得动的悉数出动,凡腿脚不便哪怕搀扶着也要翻山越岭,如约而至。一眼望去,山坡小道,林间蹊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凡表演者,皆一式化妆画脸。凡游逛者,皆尽量衣着整齐。凡姑娘媳妇,皆描眉涂脂,红袄绿巾。凡少年儿童,无不手抓山乡特产,核桃栗子之类,边走边吃,笑逐颜开。游商走贩,叫卖其间,补锅补碗,摆摊揽活;拈香礼佛,鞠躬作揖,走亲访友,嘘寒问暖……这一切,让我们深切体味到“乡愁”的泥土滋味。什么是乡愁呢?就是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所承载的大众记忆。而最令人牵肠挂肚的乡愁,莫过于一年之中,这些一个挨着一个,过了这个盼着下个的众多节日了。当然,所有节日之首,莫过于过年,而在太行山这个偏僻的山村中,过年之中最难以忘怀的,又莫过于“社火”。
“闹社火”的这一个“闹”字,充分表现出中国人的好聚不喜散,好热闹而不喜冷清。这是因为中国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中,必须以协作劳动来战天斗地,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彼此依靠的传统。而中华民族屡经挫折而不败,也正是因为这种抱团的心理支持,互助的合力同心,才得以挺立于世界五千年而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