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都市类报纸,燕赵都市报有根植于民生观的话题选择标准和话语体系。将涉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晦涩难懂的经济现象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翻译”过来,一直是燕赵都市报“两会”报道的首要责任。而另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将百姓声音带到代表和委员身边,将民众关切直接置于代表和委员关注之下,拉近百姓与“两会”的距离。
百姓信任,不负所托
63岁的张老师爬上报社采编楼五楼以后,脸色已经有些发白。她定了定神,询问走过身旁的工作人员:“你们的记者谁去北京开全国两会?”
张老师是省会石家庄一家厂办学校的退休教师,在厂校分离时成为企业退休人员,而企业人员和教师享受的退休待遇是不一样的。
这次,老人家找到记者,笔迹有些颤抖,在一份装有陈情的信封上,认真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记者代为转交代表或委员们。
这是2009年,记者赴北京参加“两会”报道前遇到的一幕。
如今,百姓已经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连接“两会”的渠道。一方面,作为全国、全省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越来越受普通百姓的关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出办公室,走到了百姓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采纳他们的意见。而网络等媒体形式的勃兴,更使得百姓与“两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民生情怀,国之所望
燕赵都市报与生俱来的浓浓民生情怀与国之所望相契合,2002年首次派出记者参与了全国“两会”的报道。自此,十多年来,燕赵都市报一手关注民生舆情上传,一手关注全国、全省政治生活中的大政方针下达,向百姓传递和解读政策信息,成为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有效通道。每年的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本报都要抽调精干采编队伍,对会内会外展开全方位报道。
2010年的全省“两会”上,本报最早刊发了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和省人大代表白珊有关石家庄夜经济的对话,从而引爆了河北省夜经济的全面发展。
2012年3月9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话题,并回答记者提问。就本报记者提出的“高校招生公平”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钟秉林等,分别给予回答。
2013年,我们关注“全民医保之后,还需补齐大病医保短板”;2014年,我们关注如何“让随迁子女异地升学不再难”……
2015年全省和全国“两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治理、医疗改革等更多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被记者带上会,直面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作为都市类报纸,燕赵都市报有根植于民生观的话题选择标准和话语体系。将涉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晦涩难懂的经济现象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翻译”过来,一直是本报“两会”报道的首要责任。
凝聚民声,直通“两会”
而本报“两会”报道的另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将百姓声音带到代表和委员身边,将民众关切直接置于代表和委员关注之下,拉近百姓与“两会”的距离。
每年的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前夕,燕赵都市报都要面向读者进行“民意征集”。2015年全省“两会”期间,本报开通网络、微博、微信、论坛和专题网页等多个民意征集渠道,收到读者和网友留言近万条。
网友“@迷糊mo”通过本报官方微博向“两会”建言称,希望可以治理保定市区交通拥堵现象。
省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系主任杨敏生就此专门回复说,“汽车限购、车号限行等治堵‘药方’,我并不赞同。最为可取的办法就是相关部门对市区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让孩子直面社会、参与社会,也是燕赵都市报的有益尝试。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佩戴“燕都小记者证”,针对教育、环保、医疗等热点问题勇敢发问,这就是利用周末时间穿梭在河北省“两会”上的燕赵都市报小记者。
大发展、大变革和社会转型、利益转换、结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燕赵都市报以“主流信息的传播者、舆论热点的引导者、社会共识的凝聚者”为己任,以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操守、编采流程的层层把关和以真实为生命的准则,铸就了公信媒体引领者地位。凝聚共识、倡导理性、呼吁诚信、传播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美好发展图景,成为国家、社会和百姓关系稳定阀和发展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