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两会”报道:属意民生 胸怀家国

2016-01-08 11:12: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作为都市类报纸,燕赵都市报有根植于民生观的话题选择标准和话语体系。将涉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晦涩难懂的经济现象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翻译”过来,一直是燕赵都市报“两会”报道的首要责任。

燕赵都市报2015“两会”报道:属意民生 胸怀家国

燕赵都市报2015“两会”报道:属意民生 胸怀家国

    作为都市类报纸,燕赵都市报有根植于民生观的话题选择标准和话语体系。将涉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晦涩难懂的经济现象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翻译”过来,一直是燕赵都市报“两会”报道的首要责任。而另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将百姓声音带到代表和委员身边,将民众关切直接置于代表和委员关注之下,拉近百姓与“两会”的距离。

    百姓信任,不负所托

    63岁的张老师爬上报社采编楼五楼以后,脸色已经有些发白。她定了定神,询问走过身旁的工作人员:“你们的记者谁去北京开全国两会?”

    张老师是省会石家庄一家厂办学校的退休教师,在厂校分离时成为企业退休人员,而企业人员和教师享受的退休待遇是不一样的。

    这次,老人家找到记者,笔迹有些颤抖,在一份装有陈情的信封上,认真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记者代为转交代表或委员们。

    这是2009年,记者赴北京参加“两会”报道前遇到的一幕。

    如今,百姓已经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连接“两会”的渠道。一方面,作为全国、全省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越来越受普通百姓的关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出办公室,走到了百姓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采纳他们的意见。而网络等媒体形式的勃兴,更使得百姓与“两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民生情怀,国之所望

    燕赵都市报与生俱来的浓浓民生情怀与国之所望相契合,2002年首次派出记者参与了全国“两会”的报道。自此,十多年来,燕赵都市报一手关注民生舆情上传,一手关注全国、全省政治生活中的大政方针下达,向百姓传递和解读政策信息,成为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有效通道。每年的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本报都要抽调精干采编队伍,对会内会外展开全方位报道。

    2010年的全省“两会”上,本报最早刊发了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和省人大代表白珊有关石家庄夜经济的对话,从而引爆了河北省夜经济的全面发展。

    2012年3月9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话题,并回答记者提问。就本报记者提出的“高校招生公平”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钟秉林等,分别给予回答。

    2013年,我们关注“全民医保之后,还需补齐大病医保短板”;2014年,我们关注如何“让随迁子女异地升学不再难”……

    2015年全省和全国“两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治理、医疗改革等更多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被记者带上会,直面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作为都市类报纸,燕赵都市报有根植于民生观的话题选择标准和话语体系。将涉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晦涩难懂的经济现象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翻译”过来,一直是本报“两会”报道的首要责任。

    凝聚民声,直通“两会”

    而本报“两会”报道的另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将百姓声音带到代表和委员身边,将民众关切直接置于代表和委员关注之下,拉近百姓与“两会”的距离。

    每年的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前夕,燕赵都市报都要面向读者进行“民意征集”。2015年全省“两会”期间,本报开通网络、微博、微信、论坛和专题网页等多个民意征集渠道,收到读者和网友留言近万条。

    网友“@迷糊mo”通过本报官方微博向“两会”建言称,希望可以治理保定市区交通拥堵现象。

    省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系主任杨敏生就此专门回复说,“汽车限购、车号限行等治堵‘药方’,我并不赞同。最为可取的办法就是相关部门对市区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让孩子直面社会、参与社会,也是燕赵都市报的有益尝试。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佩戴“燕都小记者证”,针对教育、环保、医疗等热点问题勇敢发问,这就是利用周末时间穿梭在河北省“两会”上的燕赵都市报小记者。

    大发展、大变革和社会转型、利益转换、结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燕赵都市报以“主流信息的传播者、舆论热点的引导者、社会共识的凝聚者”为己任,以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操守、编采流程的层层把关和以真实为生命的准则,铸就了公信媒体引领者地位。凝聚共识、倡导理性、呼吁诚信、传播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美好发展图景,成为国家、社会和百姓关系稳定阀和发展推进器。

相关新闻

燕赵都市报创刊20周年:不会忘不敢忘

2016-01-08 11:07:36

在成长过程中,《燕赵都市报》获得了来自读者和社会各方面的肯定。

燕赵都市报创刊20周年:未来的日子,我们信念如昨

2016-01-08 11:03:55

20年时光流过。过往的岁月,我们与亲爱的读者,尽管隔着千山万水、城市乡村,却通过一张新闻纸,无界沟通。你们的悲欣、你们的声音、你们的期盼,经由我们的笔和纸,得以传递。

燕赵都市报创刊20周年:“民生立报”应合时代节拍

2016-01-08 11:00:47

伴随《燕赵都市报》一路走来的,除了一串串故事,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语词:“民生立报”,大家都知道这是报纸的理念。然而,这个理念是怎么来的?又如何能在风云变幻的新闻格局中始终引领报纸呢?

燕赵都市报创刊20周年:却顾所来径 月涌大江流

2016-01-08 10:57:07

二十年并不是很长。但它足够一个婴儿成长为弱冠少年,也足够一份报纸从稚嫩走向成熟。回过头看《燕赵都市报》的二十年,它们已被固定成为历史和记忆。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