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房瑞东、张楠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李建成
汽车驶近平泉县榆树林子镇郑杖子村,但见山坡上、河坝边、平地里,到处都是一排排设施蔬菜大棚。这个520户、2000多口人的塞外山村,目前已经有蔬菜大棚610个,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5万元。
村民刘利锋在2000年投资3万元建起全村第一个大棚。“那时穷啊,家里一共就几亩地,打不了多少粮食,更赚不了几个钱儿。”地不能扔,心思活络的刘利锋决定换个“种法”。他到唐山学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回家东拼西凑了3万元建起了大棚。“当年回本,还赚了3000多元。”
“村民看着眼热,也看到了出路。”村党支部书记王翠娥说,经过一番市场考察,村里决定动员村民跟着刘利锋一起干。当年,村里就发展了8个大棚,2003年发展到200个。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农民由无序生产转向有序经营,2011年,村里牵头成立了“绿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脆源”牌商标,合作社成员只需按订单生产,销路有保障,而且价格比本地其他收购点要高。
“设施菜现在很普遍,要想在市场中立住脚,我们就得把目光放得更远,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生产精品。”王翠娥说,合作社现拥有社员250户,与北京京客隆、新发地及天津蔬菜批发市场等机构合作,实行订单生产。种菜、卖菜,对“绿之源”合作社的社员来说,已变得简单而轻松。
“同样是黄瓜,郑杖子的就要比其他地方的价格高。”合作社理事长王海龙介绍说,为了保证来自不同农户、不同棚室蔬菜的质量,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并且建立分户生产档案。通过综合应用各项技术及防控措施,蔬菜生产环节农药使用量减少30%,节本增效17%以上。2014年11月,“绿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目前,郑杖子村已经成为全县靠绿色产业致富的典型村,设施菜生产收入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70%,黄瓜远销国内20多个省份的同时,还通过边境贸易,销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今年我们村蔬菜总产预计13000吨,产值4200万元,利润3500万元。”王翠娥说,蔬菜大棚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