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于“内在经验”的本土叙事
□傅逸尘(青年评论家)
在《寻找平山团》中,程雪莉的写作是一种深植于“内在经验”的本土叙事。她对平山地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物民情、乡村传统的熟稔,基于广泛深入的实地走访和耐心细致的田野调查。更为可贵的是,作家在对这片红色沃土上的生存经验与生命情态的精准描摹与深刻思辨中,试图找寻并复现那些湮没在历史进程中的鲜活动人的故事和元气淋漓的生命,进而揭示出“平山团”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精神传统。
“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故事堪称传奇,然而程雪莉的叙事重点却并非编织传奇的故事。她笔下的历史没有波谲云诡、雄浑壮丽的宏阔气质,有的是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场景和鲜活独异的个体生命。她试图从有限的历史信息中拼接建构起属于平山团的真实的时代图景,试图从后人们只言片语的传说中勾勒出这些革命先烈的举止样貌。找寻与建构历史的过程唤醒了作者的儿时记忆,接续起家族的革命血脉,也生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因而说《寻找平山团》先天便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以散文的笔法来写作报告文学,程雪莉的行文富于节奏的变化,讲究文字的韵味和画面感。《寻找平山团》是由一个个独立成篇的故事所组成,每一篇都附带作者的采访手记。这种作者主观视角、情感立场、思想观点的介入,使得其笔下的革命历史不夸饰、不隔膜,氤氲着一层生活的烟火气,充盈着生命的热力与温度。我们既会为战士牺牲前的那声呼喊“娘,给俺捎一双新鞋”而悲伤,亦会为“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送子当兵后,独自一人在皋上前仰后合的哭喊而震撼。作品呈现出人类内心深处极为隐秘而又细微的经验,对战争与生命、生活、生存的关系等等极富存在感的哲学命题进行了深入甚至严苛的探索与考量;将人心的坚韧、人性的高贵、信仰的坚定、生命的力量置于风雨如磐的革命历史背景之中,书写得真实感人、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