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秋
近年来,河北省报告文学创作风生水起,在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评选中屡有斩获。为什么河北省报告文学创作能够受到全国文坛的关注,实现新崛起呢?笔者认为,河北作家有效地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报告文学的文学性问题。当下的报告文学写作并不景气,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不足问题更是屡遭批评界所诟病。
近年来,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写作成为文坛上的一种现象。从《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到去年的《赶考》《朋友》《善行启示录》,几乎他的每一篇报告文学都能借助媒体传播,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轰动效应,《朋友》更是被新华社以通稿的形式向全国媒体播发,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研究。有人说这与李春雷创作的题材有关,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而且都是重大题材,但是写这种题材的作家很多,为什么他能脱颖而出呢?笔者认为,李春雷的报告文学之所以能够得到专家和读者的广泛认可,是因为他很好地解决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问题。报告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法反映所要报告的内容,因此文学性是它的第一要义,如果缺少了文学性这个本质属性,那么文本就只剩下了报告,而不再是报告文学。
二是报告文学的主体性问题。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之所以读者不买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作家往往过分强调报告文学文本的真实性,而忽略或者轻视了作家的主体性。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说,报告文学创作不是真实事件的“搬运工”,从这个房间搬到隔壁房间,而是要融入作家的主观感受,表达作家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作家梅洁用二十多年时间持续关注、书写南水北调工程,去年三千里汉水进京前后,梅洁先后在河北日报刊发了《生命之水——河北水困境与汉水大移民》,在人民日报刊发了《为了润泽北方大地》,她怀着一种乡愁,在这条孕育了人类生命的大河中努力寻找着精神的家园。李炳银说,那一部部关于汉水、关于南水北调的作品就是凝结着作家梅洁生命精神与乡恋、乡愁、乡忆等深刻内容的现实与历史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