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有自己的根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
这部作品表面上看讲述了由平山团串起的平山人民的奉献与牺牲,实际上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河北人民的抗战历史,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作者用平山团连接起了抗战历史,比如太行山上的斗争,延安南泥湾,南下湘鄂,中原突围,保卫延安等等,通过对张仲翰等人在新疆兵团建设上的贡献,把抗日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的历史和建设都串联起来,这种写法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巧妙,是一部形象的历史。
一个人的写作,尤其是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作家的写作应该有自己的根,首先要把自己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搞清楚,要热爱脚下的土地。从这本书里面,我们看到作者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从她以前写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对燕赵大地发生的跟文化、历史、传统有关的许多事,她都研究过,而且以她这个年龄来讲应该说非常难得。她由以前的作品引发了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寻找更珍贵的东西,去挖掘平山团,串起整个河北人民同仇敌忾、血染大地这样一种豪情。
作者在创作中非常好地体现了史料汇集和现实采访的结合。她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采访大量的当事人,触摸到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还有,把史实的展开和个人情感的抒发结合起来,前面正文是一部分,后面把自己的一些认识感悟分享给读者,这种结合也非常自然。
是“寻找”,也是歌吟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寻找平山团》既以平山团为主角,又以平山县为场景,由这样一个历史的活动窗口,演示了抗战期间气吞山河的历史壮歌,折射了民族危亡关头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全国军民同仇敌忾的恢弘图景,歌吟了以平山团和平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图存救亡的革命精神。
作品在描写平山团的战绩时,由三井镇围歼战、上下细腰涧歼灭战等,具体而微地描写了平山团敢打硬仗,勇打胜仗,以及在战斗中成长、在战火中淬炼的英勇战史。作品特别写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对于平山团的通令嘉奖,并授予平山团“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光荣称号。聂荣臻曾在回忆录里说到为什么把这支边区部队称为“子弟兵”的缘由,那是由于“绝大多数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它同边区人民有着自然的血肉联系和亲缘关系”,“它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边区,保卫家乡的任务”。聂荣臻的“子弟兵”的说法,后来便成为人民军队常用的代名词。“子弟兵”的提出,不只是给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命名,它实际上还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那就是民是兵之“源”,兵是民之“流”。正因为富有广泛的群众性,葆有深厚的人民性,八路军和后来的解放军,才能由少到多,不断壮大,才会由弱到强,战无不胜。
我还很欣赏的,是作品在文字之外,收集和运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这实际上构成了另一种方式的叙事。历史性的图像与形象化的表达是文字所难以替代的。如白求恩在简陋的担架上为伤员做手术,戎冠秀抱着伤员喂水喂药,聂荣臻和日本小女孩美穗子的合影,贺龙与战士们在战场席地吃饭等,都让人感觉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历史变得可视而鲜活。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359旅晏福生、左齐、彭清云三位独臂将军的两张合影照片,一张摄于1939年的延安,一张摄于1979年的北京,三位将军虽然衣袖空空,但年轻时的英武、年老后的刚毅,都穿透着岁月沧桑,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军人风采,引人肃然起敬,感慨万千。这些相关的珍贵历史照片穿插其中,使得这部作品既以情动人,又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