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马路 通讯员苗凤强、郝红军)一面文化墙,600年乡村史。在阜城县建桥乡建阳村休闲广场四周,有一面300米长的文化墙,上面记录着这个不足500人的小村600年的沧桑巨变。
建阳村原是建桥村的一部分,相传建桥村南清凉江原系明初官家运粮河道,河上建有大桥,两岸分筑码头,故名建桥。新中国成立后,为便于管理,建桥村分为建阳、建北、建东3个行政村。
“休闲广场这个地方原来是深2米多的大坑,垃圾遍地、臭味熏天,夏天从这附近过,苍蝇、蚊子都撞脸。”村党支部书记孔令杰说,为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他们先把垃圾运走,又运来2000立方米土把大坑垫平,新建了这个面积400平方米的广场,并决定在广场周围建设文化墙。
“别的村文化墙上都是一些宣传画,我们村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何不把村史用图文的形式展现在文化墙上?”村里为此召集村民代表开会,讨论这个方案是否可行。“要建就建最好的,把我们村的辉煌历史记录下来,并争取让它成为建阳村的一个标志。”方案得到村民代表的一致认可。
在走访村里老人的基础上,孔令杰他们又查阅县志和村里一些人家的家谱,并聘请天津、石家庄的美术专业人员进行创作。今年5月,古香古色的文化墙终于建成。
“历史篇”、“现代篇”、“发展篇”、“展望篇”,在孔令杰的引领下,沿文化墙一路参观,一幅幅历史画卷在笔者眼前徐徐展开。“旧志载,明代设有建桥屯,可见这里原为移民集聚地。古为中原商贸重镇,素有‘一京二卫三建桥’的美誉。历史上的建桥钟灵毓秀,英才辈出,明朝的多家祯因剿匪有功,被朝廷免除地方差徭200余年;清康熙十一年重修《阜城县志》的多弘馨等历史名人更是我们这个小村的骄傲……”说起村庄的历史,孔令杰很自豪。
“1938年日寇闯进建桥,一把罪恶的大火,从北烧到南,烧了七天七夜,一个几百年的古镇变成了废墟。我抗日军民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敌人对无辜平民进行疯狂报复,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建桥惨案’。”在文化墙前,村民白树阁说,要让子孙后代都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建阳人有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后,更多的建阳人走出去创业,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在展示“发展篇”内容的文化墙前,孔令杰说:“这些年建阳一带彩钢板业成了气候,目前我们村几乎家家都和彩钢板业有关,近百名村民在外地建立了彩钢板企业,建阳人的足迹已遍及长江以北的很多大中城市。”
缓步走来,小村从繁华到衰败再到发展的历程,在文化墙上清晰呈现。谈到下一步打算,孔令杰说:“我们准备发挥建阳人懂管理、善经商的优势,组织在外的企业家们共同投资,建设一个区域性小商品市场,再现商贸古镇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