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金字招牌
出国务工的金字招牌正在褪色。
吕家庄街道上,一度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出国务工中介和机票代理,愈加艰难。“生意难做,中介越来越少。”曾经做过务工中介的老高介绍说,而今人们大多依靠亲朋介绍,或是与有过雇佣关系的建筑公司直接联系。
中介费用的多少与目标国的工资水准成正比。“比如,去意大利、法国、美国,中介费肯定高,去韩国、新加坡就低一些,万元左右,去非洲更低。”老高说。
在吕家庄街头,立着一块“去美国打工年入40万元”的广告。“看着很诱人,谁敢去呢?”一位多次出国务工的中年男子说,就怕承诺得很好,到时连十几万的中介费都赚不回来。
风险加大的背后,是出国务工性价比越来越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内务工,大工每天的报酬是1.5元左右,而国际价格是这一数字的六七十倍。而今这一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另外,出国务工对工人的年龄和技术等级也有了较严格的限制。“在新加坡,每天工作8小时能挣200多块,一个月下来能挣6000多块。加班才能多挣钱,加班工资是正常工资的1.5倍,我最长一天干过15个小时。”吕家庄一位“海归”表示,目前在该国,中国务工农民的月收入在12000元左右,还要自己负担房租等开销。
吕家庄十字街某餐厅,务工人员李女士一边飞快捏着饺子,一边讲述着正在非洲几内亚打工的丈夫。那里丈夫每月的收入是6000多元,“格跟在国内差不了太多,如果在家门口附近能找到长期稳定的活儿,我不想让他出去。”李女士说。
钱几乎都是从牙缝里省下的。那些身处国外的务工者,鲜有人在务工地“潇洒”。除了购买必需的日常用品,他们甚至很少走出封闭的工地。为方便与家里人联系,每月五六百元的网络通讯费,可能是大部分人最大的一笔开销。
【责任编辑:赵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