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后,使用高效诱杀灯诱杀二点委夜蛾成虫。
秸秆还田新耕作制度是主因——— 采用农业措施进行生态调控
治虫先要治根儿。通过田间大量调查和对二点委夜蛾生活习性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秸秆还田的新耕作制度是该虫群体剧增、危害玉米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
董志平认为,二点委夜蛾喜欢隐蔽潮湿的生态环境,6月上中旬二点委夜蛾一代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收获和玉米播种期相遇,田间大面积的小麦秸秆还田为二点委夜蛾创造了适宜繁衍的生态环境。
本世纪初,我省开始大面积推广农机异地收割、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耕作制度。“这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减少耕种开支。”董志平解释,而在此之前,我省一直遵循着“小麦—小麦收获后清除或焚烧秸秆、耕翻土地—播种玉米—玉米收获后再次清除秸秆、耕翻土地—再播种小麦”的耕作模式。“耕作方式的变革在让农业节本增效的同时,也使农田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病虫害等新问题。”董志平说,农田免耕保护了土传病虫害的病菌和害虫的栖息地,为有害生物的繁衍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秸秆还田把病残体和秸秆内越冬越夏的害虫又带回大田,积累了菌源和害虫数量;农机异地作业,使病虫草害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块间的传播和扩展更为快捷。从而导致新病虫害不断发生,老病虫害严重回升,次要病虫害变为主要病虫害,多种作物连带受害现象突出。
新的耕作制度利大于弊,如何才能在遵循这种耕作制度的前提下对二点委夜蛾进行防控?专家们给出这样的方案:推广以栽培管理为主的农业防控措施,包括旋耕灭茬、清洁播种行麦秸等,压低害虫发生适宜田块的面积。“这是为了破坏适合虫害生长的环境。”董志平表示,采用农业措施进行生态调控,就会大大减少虫害田间产卵量,减少主害代幼虫田间数量,达到高效防控的目的。
她介绍说,旋耕灭茬即在小麦收获后,利用灭茬机将田间麦茬、麦秸等打碎,与表土混合均匀并压实,然后再播种。以此减少田间麦秸悬浮量,从而影响二点委夜蛾成虫隐蔽、产卵和幼虫的生长发育,减少其危害。
关于“清洁播种行麦秸”,董志平解释,小麦收获后直接播种玉米,然后浇蒙头水等待出苗。浇蒙头水后第二天,人能够进地时,用铁耙子把播种行的麦秸耙到行间的垄背上,这时土表和麦秸潮湿,容易操作,使玉米幼苗不被麦秸覆盖,从而避免二点委夜蛾的危害。也可以采用播种机将播种行的麦秸等覆盖物推到两边,露出播种行后进行播种。“此外,长期秸秆还田和免耕,导致耕作层土壤板结和硬化,不利于根系向下生长,影响产量。”董志平建议,应提倡间隔性的耕翻,这也非常有利于二点委夜蛾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