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的核心技术在于切割硅棒的钢线。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就像我们平时用两根手指拉紧一根绳去切松花蛋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们把钢线外面包裹上金刚砂浆,绕在机器两端,把一根长长的方棒切成一个个薄片。在硅棒一定的情况下,谁能切割出又薄质量又好的硅片,谁就具有竞争优势。
通过连续技术攻关,晶龙自主研发推广使用的“超薄片切割法”,帮助企业实现了“一刀切出1亿元”。“一刀切出1亿元,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事实。”靳保芳说,“关键就在于晶龙的技术。”晶龙集团手握创新“宝刀”,自主研制并推广的“超薄片切割法”采用90微米切割钢线,切出了180微米厚度的单晶硅片,且成品率达98%以上。这样年产几千吨单晶硅,每年晶龙就能轻轻松松增加一亿元进账。
科技创新的探索永无止境,核心竞争力来自创新能力的持续保持。晶龙始终依靠科技创新,走在市场前列,在硅片制造部线切车间,永远有一台线切机是用于技术革新的试验机,一步步摸索工艺,再一步步由小批量向大批量推广。
“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的晶龙,在线切技术上领先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攻关。”晶龙硅片制造部经理陈军涛给笔者讲了一个“磨”钢线的故事。
在硅棒一定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比别人多切出硅片?技术部人员说,那只能把硅片切薄了才能实现。切薄需要两方面支持,一个是把切割的钢线变细,另一个是切薄的硅片必须保证不影响使用。大家展开了技术攻关:“磨”钢线。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磨”练,钢线从110微米“磨”细了5微米、又“磨”细了5微米……最终钢线由110微米变细了20微米,定格在了90微米。切好的硅片最薄的厚度仅为0.17毫米,几乎是“薄如蝉翼”了。而业内至今还在使用105-115微米的钢线。
微米之差,差之千里。“在市场危机时期,拼的就是技术和成本。”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说,晶龙死拼一毛钱,为多出硅片,硬是把钢线“磨”成了二分之一根头发丝细。
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光电转化率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指标,被人们称之为光伏产业皇冠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