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肥乡皮影第四代传人李修山:传承皮影现代新风入“非遗”

燕赵都市报驻邯郸记者 陈正 通讯员 李运强

两根竖直的木棍上挂着一块长方形的白布做幕,中间放着一个电灯泡映衬投影,锣鼓梆子伴奏,光与影之间,一位老人口唱戏词、手拿皮影在幕布上自如表演。简单的舞台、光影的配合,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省肥乡县旧店乡东马寨村皮影戏的演出现场。

三落三起的肥乡皮影

今年67岁的李修山老人是肥乡皮影第四代传人,他17岁便每天放学后跟着村里的老艺人们在牛棚里里学习皮影,回家再向会表演皮影的爷爷请教切磋,由于天资聪明,再加上刻苦好学,很快李修山就掌握了皮影戏表演的基本技巧,成为村里最年轻的皮影表演佼佼者。“肥乡皮影经历了三落三起,能发展到今天可不容易啊!”提起肥乡皮影的兴衰与艰难,李修山感慨万千地说,冀南一带的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末年,清末民初由老艺人苏万通传到肥乡县,后广泛流传到成安县、磁县、临漳县、永年县等地,其后几经荣衰,至“文革”时中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马寨村又兴起了一股新的皮影热潮,村大队特地买了两头牛,将牛屠宰,牛肉卖掉,牛皮做成皮影,大家把锣鼓家什凑到一起,一个新的皮影艺术团产生了,李修山给皮影团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肥乡县东马寨村复兴皮影团,寓意皮影戏迎来新生、走向复兴。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83年,电影、电视开始盛行,皮影再次遭受冲击。

1998年,李修山联系韩克礼、韩庆和等几位老艺人,重新组织起皮影剧团。由于多年没有表演,演出器具散落各处,他们东寻西找、翻箱倒柜,也只找到了一些皮影,没有找到乐器,大家连借带买才算凑齐了行当。当年10月19日,在李修山家,随着一声高亢的锣响,肥乡皮影铿锵的唱腔响彻天空。

2006年,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肥乡皮影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一年,肥乡皮影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修山也成为国家级非遗第四代传人。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李莎】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