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大的帮助下,曲周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图为今春该县农技人员在查看苗情。丁少义 杨晓静摄
每年都给已逝的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原站长辛德惠院士扫墓,曲周县农民已坚持了14年。他们以此表达对辛德惠把“穷碱窝”变成高产田的感恩之情———
扫墓14年,感念无绝期
□河北日报记者贡宪云 赵晓清 李文亮 通讯员丁少义
围成几圈的十几棵大树,茁壮挺拔,柔柔的晨光透过茂密的枝叶,轻轻抚摸着树丛中间一块不大但洁净的墓碑。静静长眠于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院内西南角这块墓碑下的,就是该站原站长辛德惠院士。实验站院墙外,沃野千畴,麦苗葱绿。“清明节前后来实验站的人特别多,多数是来给辛院士扫墓的。好多人年年都来,已坚持14年了。”张德兰是实验站的门卫,她说按照当地的风俗,清明节一般只给自己的先人扫墓,但老百姓却忘不了辛院士。“5月27日是辛院士的祭日,到时候还会有好多人来。”
1999年5月27日,辛德惠在浙江宁波的考察途中,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享年68岁。
从1973年踏进曲周到离世,家在北京的辛德惠在曲周度过了27年时光。遵从辛德惠院士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运回曲周,长眠在他为之操劳的这片土地。如今,墓园已被命名为曲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个远道而来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何去世多年之后还有这么多庄稼人发自内心地感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