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性自治组织全覆盖,让农民当家做主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难以落实,是不争的事实。对村里的事务,他们“想参与没机会,想决策没权力,想表达没渠道,想监督没办法。”
我省推行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全覆盖,就是要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基础上,逐村建起常设性的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村里的重要事项,村“两委”不能擅自决定,必须由村代会决策,再由村委会执行,村监会全程监督。同时,通过村党支部书记竞选担任村代会主席,把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贯通起来。目前,全省已有2.9万个村建立了村代会、村监会,占村总数的59%,其中58%的村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代会主席。“支部领,村委干,村代会点头才能算,村监会从头到尾看。”建立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彻底改变了过去由少数村干部说了算的做法。
在渤海之滨,随着黄骅综合大港建设的深入推进,渤海新区新村的渔民将告别世代出海打鱼的生活,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村“两委”把渔业人员转产方案提交村代会讨论并获得通过。在相关部门和企业支持下,1100多名渔民加入港口建设、机械、商业、餐饮等行业,顺利实现转产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集体承包处置、公益事业经费筹集使用、土地征用拆迁等,原本是农村的“老大难”。如今,由于村民真正当家做主,难事不再难。
投资23亿元的承德北汽福田汽车部件中心项目现场,一片繁忙施工景象。这个项目征用的承德市双滦区大龙庙村350多亩土地,仅用20天就完成征地拆迁,没有一个村民上访。而就在几年前,因企业占地问题曾有几十名村民上访。
事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何在?“过去拆迁补偿都是村干部定,没有‘猫腻’村民也猜疑。现在什么事都上村代会,由群众说了算,村里工作好干多了。”大龙庙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树解释说。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