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连天远:
一条绿色的崛起之路
“宁可建得慢一点,也要为后人留下科学发展的空间”
昔日曹妃甸上惟一的建筑——— 旧灯塔依然迎风傲立,但它作为“曹妃甸名片”的地位,已被首钢京唐钢铁厂那两座“身高”128米的高炉取代。这两座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是我国钢铁产业的“巨无霸”,每年可产钢铁970万吨。
“有人说首钢搬迁是怕污染北京,而曹妃甸不怕污染,这完全是个误解。”首钢京唐钢有关负责人笑着说,“实际上,这是一家完全新建的集国际最先进设备和技术于一体的钢铁企业。”这家按照“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构想迁建的企业,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废水、固废零排放。吨钢能耗、水耗、烟粉尘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等指标均达到国家或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曹妃甸和渤海新区的发展规划,主导产业将是港口物流、钢铁、石化、电力、装备制造等产业。人们不免担心,钢铁、石化、电力项目纷至沓来,会不会导致渤海湾的污染,会不会“透支”京畿重地的碧水蓝天?
河北省沿海地区开放开发工作办公室主任李志军说:“两个新区都将循环经济作为立区之本,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新上项目必须在钢铁、石化、电力、物流、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在黄骅,去年缴税33亿元的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他们从不吝惜节能减排的投资。公司成立以来,节能减排技改投资已达5亿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表示,《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安排的重大项目,全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来,大家尝尝‘海水’的味道。”在渤海新区采访时,神华国华沧电海水淡化厂市场处经理张兰芳热情地递过一瓶矿泉水:“甜得很吧。这可是蒸馏水级别的纯净水!”她说,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国华沧电利用发电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目前日产淡水3.25万吨,不仅满足了发电用水需求,还开始向其他企业售水,每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曹妃甸也正在推动日产100万吨海水淡化及向北京供水项目上马,远期规模达到日产淡水300万吨,将成为环渤海地区最主要的海水淡化生产基地。“宁可建得慢一点,也要为后人留下科学发展的空间。”体现出河北人对大海的心存敬畏、珍惜有加。在河北的海岸线上,都标有发展红线,为的是守护蔚蓝色的大海,守住一湾诗情画意。
【责任编辑:金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