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邢台文化手工艺产业发展一枝独秀

    近两年,邢台市把蕴藏在民间的手工艺产品作为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在政策上引导、财力上扶持、力量上倾斜,工笔画、手织汉锦、邢白瓷、虎头鞋、文化石、柳编、宫灯、山核桃工艺品等几十种手工艺产品争芳吐艳,竞相发展,全市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在文化手工艺产品这一宽广舞台上,年创产值10多亿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

    邢台市委宣传部在调研中发现,邢台市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间文化手工艺发达,文化手工艺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文化手工艺产品因其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收益多等特点,迎合了人们低碳环保、绿色健康、崇尚自然的消费理念,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循环经济价值、环保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现有木板刻画、烙画、树脂工艺品、雕塑、剪纸、豆面印花、黑陶、工艺葫芦等众多文化手工艺产品中,不少属于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手工艺产品不仅文化含量高,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而且辐射带动力强,大批足不出户的农民因此实现增收致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学毕业的隆尧县祝伟伟夫妇通过市场调查,看到虎头鞋市场潜力巨大,2008年夫妇俩成立了郭园荣威工艺厂,注册了商标 “袼褙虎”。几年来,研发了龙鞋、凤鞋、鱼鞋、猪鞋、迷糊鞋等七大系列、50多个品种。研发的以虎文化为底蕴的虎头枕、四面虎装饰挂件等系列家居装饰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条。产品销往山西、山东等地农贸市场年产值60余万元,从事虎头鞋加工农村妇女月收入在千元以上。

    邢台手工织锦历史悠久。素有“冀南棉海”之称的邢台市,丰富的棉花资源,为手织汉锦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大量的中年妇女也为手织汉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潜在劳动力资源。手织汉锦企业在传统的土布床单、被罩基础上,又新开发出工艺壁挂、餐垫桌旗、沙发靠垫、车饰、睡衣、拖鞋等九大类上百个品种。目前,邢台手工织锦企业有1000多家,分布在巨鹿、威县、沙河、广宗、隆尧、平乡等地,有国家注册商标七夕乞巧、巧媳妇、老纺车、八亩扇等10个,从业人员1.5万余人,年产值达1.4亿元。规模最大的手织汉锦企业——巨鹿七夕乞巧民间土布专业公司产品主要销往辽宁、山西、内蒙等地。去年实现总产值为300万元,带动2000多名妇女劳动力增收800多元。

    被誉为“中国工笔画之乡”的宁晋县,近几年工笔画产业发展迅猛,全市工笔画从业人员有6000多人,拥有300多个画室,年创作工笔画作品10万余件。从业人员涉及全市十几个县市的50个乡镇100多个村庄。工笔画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山东、广东、江苏、新疆等省市乃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年创产值达到1.6亿,农民画师年收入在3—5万元。

    为推动文化手工艺产业快速发展,邢台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广新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联合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文化手工艺产业的实施意见》,大力加强对文化手工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争经过2-3年努力使全市文化手工艺产业有一个大的提升:成立10个以上大型工笔画文化产业公司,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实现产值10亿元;培育龙头企业20家,成立10个以上手织汉锦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实现产值15亿元;培育5家邢白瓷产业公司,实现产值5亿元,吸纳就业1万人。同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合作,开发顺应文化手工艺产业发展要求的个性化金融产品,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面向中小传统文化企业开展业务。严格落实国家职业培训相关补贴政策,用好用足人社、工会、残联等系统的培训政策和资金,逐步壮大文化手工艺产业人才队伍。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党培】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