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转行都为带富一方
说起当初南下广州闯荡的种种不易,一向乐观坚强的刘继台眼睛不禁有些湿润。
1985年7月,19岁的刘继台在保定花5角钱买了张站台票,混上了南下的列车。他在广州车站逗留了5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距离广州站2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谢岗镇,谢岗镇有家地毯厂。当地人说,织地毯工艺比较简单,集体、个人都可经营。他拿定了主意去学织地毯技术。
没钱坐汽车,刘继台就步行前去,干粮吃没了,就一路乞讨。经过4天3夜的跋涉,刘继台终于到达了谢岗镇英华地毯厂。一直磨了三天,总算求通了厂长,但厂长说,学技术可以,但只管饭,不给工钱。他凭着一股狠劲,两个月时间便成了技术超群的织毯工。当厂长提他做车间主任,并拿最高工资时,刘继台说:“不行,我是为了家乡脱贫才来南方考察项目的,我该回去了。”
在好人的帮助下,刘继台顺利地回到家乡,很快在县城办起来了一家地毯厂,主要招收贫困农民进厂培训。一年下来,生产地毯6000多条,交到了天津的外贸公司,预计可盈利10万元。不料,因质量不合格,产品转内销了,这一来,不仅分文不赚,还赔了5000多元。
情急之中,刘继台试着给当时的县委书记王成群写信求援。王书记看了他的信,亲自带扶贫办的人到了刘继台开办的顺兴地毯厂,县委书记拉着他的手说:“小伙子,振作起来,翻过这座山,前面就是一马平川,我会永远做你的后盾。”
【责任编辑: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