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好学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胡博理、艾秀廷 通讯员李世军)今年中小学招生前夕,邯郸市教育局领导并没有“躲”。他们和平时一样,在办公室正常工作。
而在5年前,甚至3年前,每到中小学招生期间,赵浩军不得不在亲朋好友的视线中“消失”:手机不敢开、办公室不敢呆,甚至有家不敢回。亲朋好友找他的唯一目的,是给孩子择所好学校。“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今年我们是无择校城市。”7月21日,邯郸市教育局局长赵浩军告诉笔者,他们已下定决心,学校招收择校生,就免校长职。
行政命令只是辅助手段。让赵浩军真正有底气的是,5年多来,本着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好学的目的,邯郸市走出了一条主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去年,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邯郸举行,推广其经验。
把办学条件均衡作为前提,加强薄弱学校硬件建设和许多居民一样,家住复兴区的张敏曾经对片内的邯郸市十中深感失望。
楼梯裂缝、木头桩子支着楼板、教师一年走五六个……眼看着孩子快上初中了,着急的她曾四处托人,想到8公里之外的市二十五中择校上学。为了孩子,她甚至想在那里租房子,举家搬迁。
这样的经历,邯郸许多市民曾经体验过。5年前,好的学校“金碧辉煌”,差的学校破败不堪,二十九中的一个班只有21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热门学校如汉光学校、市十一中等班容量达100人,学生连上厕所都得排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普九”达标、解决孩子入学公平之后,如何实现学习过程的公平,让每个孩子上好学?特别在城市,择校风屡禁不止,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各学校之间差距过大,没有均衡发展。
办学条件均衡是各学校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政府的责任。2005年,邯郸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主城区中小学改危扩建工程。财政出资2.5亿元,改造危旧中小学25所;出资1.4亿元,改造薄弱学校21所,实现了主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赵浩军说,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市里改造危旧校舍时,仍然坚持“拆一建三”政策,拆除1平方米危房,建设3平方米新校舍。改造3年后,新增校舍面积15.8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建3所标准化初中和10所标准化小学。
张敏让孩子就近入学的愿望由此实现。投入5000多万元改造后的十中,教学楼面积不仅扩大了4倍,而且高标准的实验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与传统热点学校比较后,张敏不再给孩子择校。而改造后的其他几十所学校,当年片内入学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与此同时,针对主城区学校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增长需求的现状,邯郸市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对占地不达标的学校,按照小学18亩、初中36亩标准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对新建、迁建小学、初中,分别按不低于24亩、40亩的标准进行规划;新建住宅小区,必须同步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此举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用地。
邯郸市区东部广厦、广安、广泰、春晖等诸多新建小区就受惠于此项政策。在土地资源极为紧张的状况下,邯郸市毅然划拨土地建广泰中学,广泰中学建校伊始就成为当地的优质学校,满足了片内市民教育需求。抓住师资均衡这个核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提高薄弱学校的软实力抓住师资均衡这个核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提高薄弱学校的软实力短短4年内,邯郸市二十九中起死回生,成为当地教育史上的一个佳话。
这所坐落在邯郸市郊的学校,由于教育质量较低,片内将近200名学生,入学的只有50多人;40多名教师,先后走了10来个。“学生不来、老师又走,学校都快办不下去了。”该校政教处范文剑老师回忆说。
当时,二十九中并不是个例。认真分析后,邯郸市教育局认为,师资和管理水平的差距,导致教育质量的差距。正是人们追求稀缺的优质资源,热门学校学生才越来越多,薄弱学校学生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丁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