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谊兄弟发行,唐山广电、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公司联合出品的《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普通唐山家庭在震后32年间的悲欢离合,既是一部灾难片,也是一部描写中国人亲情和家庭观念的情感史诗。相对那23秒的地震而言,地震之后的32年才是影片真正想要浓墨重彩表现的部分。
“这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
导演冯小刚为《唐山大地震》搜狐官网撰写了独家阐述:“《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在表现灾难带来的毁灭性视觉震撼的同时,我们更着重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地震亲历者内心的创伤。这种创伤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就可以轻易愈合的。当人性被天灾逼到极限时,我们看到了亲历者内心的崩溃和坍塌。这种心如刀绞的伤害不仅是地震发生的瞬间,也不仅是失去亲人,失去家人的那一刻,更深的伤害是伴随着那些活下来的人,他们日后的每一天的生活。被地震摧毁的房子可以重建,废墟也可以清理得了无痕迹,但内心世界的崩溃时无法重建的。几十年过去,他们就守着这些心灵深处的废墟过日子。地震只有23秒,而本片那些主人公内心伸出的余震却持续了32年。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观众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灾难的飓风扫过之后,留给人们的就只剩下亲情了。这既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也是让我们泪流不止的原因。”
时代记忆融入影片创作
相对于影片强烈的视觉震撼,真正打动人心的,却还是影片中浓浓的中国式亲情,与大时代的烙印。本片的主创人员把自己的时代记忆也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之中,唐山大地震发生之时,导演冯小刚当时正值18岁年纪,人在北京的他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感,冯小刚回忆道:“醒了之后所有的东西都在发出声音,我妈说地震了,拉着我和姐姐往楼下跑,但是门差点没打开,我到楼下一看,很多邻居都没穿衣服,住宅区后面的烟囱倒了。”
在主演徐帆的记忆中,80年代“钩针”是印象最深刻的:“身边很多女孩,给自己准备嫁妆时,喜欢钩针,做一些茶几的罩子。”而张国强眼中的80年代则是:“卡拉OK、穿牛仔裤的出现了,街上的色彩越来越多了。”生于1987年的王子文则对90年代的改革印象更深:“90年代好像进口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前小时候基本上家里所有电器都是国产的,现在好多外国的东西越来越多。每天都在变,工地越来越多了,盖房子,楼房越修越高。”
贴近历史,真实还原
在影片里,不同年代的时代潮流也一一呈现,打台球、看春晚、个体户……以影片里人物的各种遭遇,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为了重现中国这32年的时代变迁,剧组在道具和场景上做了极为贴近历史的还原,而如何还原不同年代的生活景观则是本片面对的最一难题,由于道具量非常大,导演要求严格,且各个道具间都欠缺此类道具,于是在去年开机前,冯小刚就向全国观众发出了征集服装道具的请求,并得到了观众的热情响应,让散落在民间的大量“古董宝贝”重新浮出水面:自行车、电视机、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洗衣机等“大件”道具,及老车票、粮票,老式BP机、老式手机、Walkman、70年代服装,80年代连衣裙、凉鞋、皮夹克、运动服等“小件”道具。
对于影片重现的时代感,片中饰演方大强的张国强有着很深的印象:“很真实,年代感特别强,包括什么红旗大院,什么前进食杂店,我差不多在那个年代经历过。进入景地的时候我会感觉哎哟太牛了,过去真就是那样。包括那个交通岗的岗亭、红绿灯,所有的一切,群众演员的服装、自行车等等,还有小卖部、路灯、电影院、医院,包括那个供销社,一切还原的太牛了。你一下子就带进去了,不用体验。所有的一切都给你营造出来了。我还记得冯导当时说了一句,哎,还是咱们自己搭的这个景拍着舒服。小细节包括我给孩子买冰棍的六分钱、过去放冰棍的保温桶、北冰洋汽水等等,一切都让你很惊叹。”
《唐山大地震》将一个普通家庭大灾难后32年的生活与情感展现在大银幕上,无论时代如何进步与发展,始终不变的是中国人最传统的家庭观念,无论再大的灾难也不能摧毁。在冯小刚看来,《唐山大地震》是不是“史诗电影”并不重要:“史诗电影说得多了,观众就麻木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史诗,但是我记录了这样一个家庭,他们的灾难和重聚。地震可以摧毁房屋,但这些都可以恢复重建,但对人内心的伤害是没办法重建的,这种伤害一直伴随着受害者,直到他们走进坟墓。这个电影,更准确的说,是小说名字《余震》,说的是亲情力量。”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