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县博物馆探访:探寻“京畿重镇”悠长文脉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探寻“京畿重镇”悠长文脉
——固安县博物馆探访
4月19日拍摄的固安县博物馆辽墓专题展厅中展出的辽代壁画。 河北日报记者 田 恬摄
固安,一座有着3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城。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富饶的土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4月19日,记者走进固安县博物馆,馆内陈列展览的大量文物与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现了固安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整个博物馆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包括序厅、方城记忆厅、古城芳华厅、古城风貌厅、名人璀璨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厅、固安腾飞厅、固安辽墓专题展厅等八个主题展厅,馆藏文物以时间为序,对固安各时期文物遗存和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展示。”固安县博物馆馆长赵森介绍。
固安自古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来是拱卫京畿的重镇。庄重深沉的方城印、涵芳毓秀的永定河,营造出固安厚重的历史气息,绵延悠久、雄浑博大。
“走,带你去看看我们馆内最具艺术价值的特色展厅。”跟随赵森的脚步,记者来到位于博物馆一层西侧的辽墓专题展厅。该展厅于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陈列着固安境内4座辽代晚期古墓出土的40余件(套)文物,包括白釉碗盘、青白釉盏托、灰陶执壶等。
其中一件造型小巧美观的瓷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赵森介绍,这件文物为定窑白釉葵口碗,被鉴定为一级文物。只见这件瓷碗胎色洁白、质地细腻,无纹饰,细细观看可见釉质晶莹光亮。整个碗造型规整,口沿六处凹进,从碗口俯视呈现六瓣葵花形。赵森说,葵口碗是北宋以来常见的碗式之一,碗口沿作四、六、八瓣葵花式。宋器常为六瓣葵花式,这件定窑白釉葵口碗便是宋代定窑白瓷的典型作品。
讲解员孙书静介绍,这4座辽代晚期古墓,是2021年一家公司进行工程施工时发现的,当时历经4个月发掘,出土了辽、宋、金时期的陶器、瓷器、木器、玉器、铜器以及石经幢等各类文物共367件(套),其中76件(套)文物后来被确定为珍贵文物,包括一级文物5件(套)、二级文物18件(套)、三级文物53件(套)。
出土于固安辽代古墓中的定窑白釉葵口碗。固安县博物馆供图
“这4座古墓为史氏家族墓,墓主人分别为史昌宁及其长子史穆、次子史积和史积长子史善才。出土于史昌宁墓的青石造陀罗尼经幢、木棺床、墓志以及史穆墓木棺床也被鉴定为一级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孙书静说,这些珍贵文物极大丰富了固安县博物馆的文物馆藏,为研究固安辽代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是河北继宣化辽墓之后辽代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固安民间文化同样底蕴深厚。不同类别、不同起源的文化经过长期碰撞、融合,衍生了独具特色的固安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成为固安县博物馆展陈的亮点。
“目前,全县共有1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11项,市级非遗项目44项,县级非遗项目66项。”在孙书静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位于二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厅,屈家营古音乐、京绣、固安相子、柳编、八卦掌、焦氏脸谱等各类非遗以“图片+实物+视频”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固安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技艺。
展厅一隅,用柳条编成的诸多工艺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便是享誉海内外的“固安柳编”了。这些柳编产品有果筐、提箱、方盒、八角筐箩等生活用品,也有老虎、宫灯等摆件,造型简单,朴雅大方。柳编是固安的传统手工艺技术,早在明永乐年间,当地农民就开始柳的种植和柳器的编织,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11年固安柳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土于固安辽代古墓中的定窑白釉葵口碗。固安县博物馆供图
漫步固安县博物馆,春秋时期陶质水波纹罐、唐代瓷质白釉执壶、清代瓷质五彩开光“渔樵耕读”瓶、明代天启通宝……一件件珍贵文物向人们讲述着固安故事。赵森介绍,目前固安县博物馆共有馆藏文物549件,藏品年代最早为新石器时期。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近年来,固安县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如“丹青吐彩 翰墨飘香”绘画作品展、固安县珍贵老照片展、“粉墨青红 荟萃色彩”焦氏脸谱展、3D花丝镶嵌数字非遗活态传承讲座以及各种形式的亲子教育活动等。此外,还深入学校等地开展宣传教育,盘活馆内资源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河北日报记者 田 恬)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