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评|网络微短剧,不能“短”品质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不久前,一部名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微短剧,席卷各大视频平台。上线首日充值额破2000万元的骄人成绩,似乎预示了视频短剧市场的无限潜力。然而,仔细审视微短剧市场会发现它并非一枝独秀,而是众多视频短剧竞相绽放的缩影。资料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4年微短剧规模将超500亿元。横向对比,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49.15亿元,微短剧市场规模已逼近电影票房的七成,有望成为娱乐行业最大赢家。(据4月24日光明网报道)
可以说,2023年是微短剧的井喷之年,抖音上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达500部,快手微短剧平均日活跃用户数量达2.7亿。在内容制作的高效性和成本相对较低的背景下,微短剧成为各路资本和创作者追逐的焦点。这不禁让人思考:微短剧何以如此红遍网络?在其风光无限的霸屏背后,又应当避免哪些不足和短板呢?
网络微短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首先得益于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创新的叙事方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娱乐和放松,短剧正好满足了这一“短”需求。无论是复古的年代剧还是霸气的总裁剧,短剧都以紧凑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富有创意的叙事手法,成功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
此外,网络微短剧的成功也离不开各大平台的推广和扶持。近年来,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布局短剧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分账扶持计划,吸引了大量制作公司和MCN机构(多频道网络机构)的参与。这些机构不仅为短剧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还通过精细化的营销策略,让短剧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然而,网络微短剧市场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内容选材层面,为了追求高点击率和话题度,一些短剧过于追求刺激和猎奇,忽视了艺术性和思想性。当前,不少网络微短剧题材尴尬、故事缺乏逻辑,很多“无脑爽剧”充斥在微短剧市场中。
其次,创作打磨层面,不少短剧作品存在剧情拖沓、人物塑造单薄等问题,且演员演技较为浮夸。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还有一项调查显示,52.4%的受访青年认为网络微短剧制作不精细,经不起推敲。这种“短视”行为短期内或能吸引观众眼球,但长期来看,将会损害短剧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微短剧行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提升创作质量。制作方应深入挖掘题材,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同时,平台方也应加强监管,避免低俗、暴力等不良内容的传播,为短剧市场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譬如,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就很受青睐和好评。该剧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底蕴,相较于那些流水线作品,这样的网络微短剧因其有知识含量而广受欢迎。
当然,微短剧作为网络视频领域的新兴力量,其走红并非偶然。不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不断反思和创新,既要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也要注重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期待编剧们沉下心,耐心选择好题材、打磨好剧本,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短剧才能在网络世界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刘萍)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