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守护白洋淀的“黑科技”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4月23日,航拍雄安新区白洋淀旅游码头。在科技的助力下,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质大幅度提升。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4月17日,“雄安1号”监测船从白洋淀旅游码头出发,向北行1000米,工作人员将无人监测船放入水中,执行水下暗管监测任务。河北日报记者解丽达摄
河北日报记者 解丽达
4月17日16时,走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数据中心,智慧监管平台大屏幕上显示着生态环境监测的实时数据,点开“安新县丰收桥固定站点”链接,屏幕立刻显示出水质监测参数:“氨氮0.021mg/L、高锰酸盐指数5.150mg/L、总磷0.051mg/L……”此时,戴上VR眼镜,人就仿佛置身于这个站点里,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这片水域。
“在白洋淀及入淀口,建有12个5G技术水环境质量监测点,通过5G+VR等技术手段,实时获取站点情况,提升应急指挥调度效率等。”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测试AI技术分析白洋淀水质的应用,不但能反映白洋淀实时的水质现状,还能用历史数据和现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监测数据如何而来?我们来到雄安新区丰收桥自动监测站,站房一角的进水管道伸进孝义河中,这是白洋淀入淀河流之一。“管道通过河道中央的潜水泵取水样,进行水质、水文、雨水、大气、气象等47项指标参数的自动监测。”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化验室主任张冬生介绍。
“除了传统的数据监测,我们还能通过‘水质指纹’比对,快速精准识别污染源,突破了水污染防治和监管领域溯源难、溯源慢的技术瓶颈,精准锁定污染源头。”张冬生指着一台“在线式水污染预警溯源仪”告诉记者,针对白洋淀流域水污染防治过程中流域范围广、预警慢、溯源难等问题,他们引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质指纹预警溯源技术。仪器屏幕上,指纹一样的荧光图谱标示着不同的污染源。
“就像刑侦中利用指纹查找犯罪嫌疑人一样,不同污染源造成的水质图谱也是不一样的。”苏州国溯科技雄安驻场运维负责人陈景华介绍,他们根据白洋淀流域重点涉水行业,建立污染源水质指纹数据库,在线污染预警和溯源的周期仅为21分钟,能及时发现并控制污染发展态势,大幅提升雄安新区白洋淀入淀河流环境监测与预警能力,从而保障水质安全。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华北之肾”。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的修复和保护力度空前加强。目前,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野生鸟类达279种。守护这片碧水,雄安新区应用了不少“黑科技”,AI、5G+VR、无人机、无人船、指纹溯源……“天空地淀一体化”的监测系统为生态保护插上“智慧”的翅膀。
4月17日下午,“雄安1号”监测船从白洋淀旅游码头出发,向北行1000米,工作人员将一艘喷有“雄安生态环境局监测船”字样的黄色无人船放入水中,执行水下暗管监测任务。
“白洋淀淀泊星罗棋布,沟壕纵横交错,许多狭窄的河道处,大型船只无法通行,有了无人船就能轻松应对。这艘船底部有一个声呐检测仪,可通过声呐测扫发现偷排污水的暗管。”张冬生站在“雄安1号”监测船的甲板上,用遥控器控制无人船的行驶方向。这艘全自动多功能无人船可实现12项指标的监测,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水质监测的结果数值可以实时上传到监控指挥中心。
监测有“慧眼”,采样也是十足的“科技范儿”。4月18日,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化验室里,检测人员拎起智能采样箱,正要去执行一项“坑塘水质监测”任务。“这个终端里有一张手机卡大小的‘物联网卡’,能够对设备进行定位,如果偏离了设定好的采样位置,这个上锁的采样箱就无法打开。”张冬生介绍,采样结束后样品还会自动生成二维码,保证样品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
一旁的AI检测室里,一瓶瓶采回来的水样在机械臂的操作下,在流水线上快速流转。“这是一套全自动AI水检系统,全自动上下水样、全自动样品传送、全自动进样,精密度高,自动留痕,自动判断数据,监测覆盖常规理化、重金属、有机物等10项水质指标,100多个样品一天就能检测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张冬生说。
在科技的助力下,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质大幅度提升并稳定保持在Ⅲ类,“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