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记者走基层|这家供销社,让山货飞出“山窝窝”

2024-04-17 07:37: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周姐,给看看俺娘晒的青萝卜干收不收。”4月10日下午,易县南城司村村民张红宇拎着一个袋子,来到南城司乡供销社收购站,一进院就朝屋子里喊着。

听见声音,南城司乡供销社职工周桂荣迎了出来。“收!咱们去称称。”查看了一下萝卜干的质量,周桂荣带着张红宇来到特产超市,到电子秤上称重。“4斤2两,每斤10元,今天的萝卜干质量特别好,给你算50块钱。”说着,周桂荣取出50元钱,递到张红宇手里。

4月10日,在易县南城司乡供销社电商直播间,职工刘海燕(左)和周桂荣正在直播带货。 河北日报记者 马彦铭摄

听说易县南城司乡供销社帮乡亲们卖山货卖“火”了,让一度“卖难”的山货变成“俏货”,大量以往藏于深山的山货飞出了“山窝窝”,记者赶到这里采访。正跟南城司乡供销社主任赵志勇聊着,恰好遇到村民来卖货,目睹了这生动一幕。

赵志勇说,很多村民常常是拿着一把药材、十几个土鸡蛋等山里的特产来供销社售卖。供销社不论山货量大量小,总是先收下,并马上结算。乡亲们收到货款后,就去商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一卖一买之间,乡亲们都觉得手头变宽裕了。

南城司乡地处太行山腹地,方圆百里都是绵延不绝的大山。附近山村出产中药材、核桃、杏仁等山货。赵志勇1983年到供销社做收购员,从那时起一直扎根深山,没有离开过供销社系统。“以前,常听父辈讲起供销社职工‘一根扁担挑起柴米油盐,一个背篓送货翻山越岭’的故事。”赵志勇说,过去山里的乡亲们生产生活物资匮乏,供销社职工翻山越岭,靠着扁担背篓送货上门。如今生活富裕了,乡亲们遇到的问题更多是“卖难”,是如何把山里的产品变成商品,变成市民们的用品。

时代在发展,南城司乡供销社也在努力跟上步伐。“亲们,这是深山特产野山菌,看好了就直接下单。”走进南城司乡供销社电商直播间,职工刘海燕正在对着手机屏幕推荐商品。刘海燕说,由于季节原因,这段时间是卖货淡季,但直播两个小时,也能卖货十几单。

近些年,南城司乡供销社实现“店商+电商”“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线下布局40多个专营店,线上通过“832平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微商、抖音等渠道销售。供销社职工既能线下进货、理货、卖货,又能线上当主播。南城司乡供销社还发展了十几个农村主播帮忙带货,由供销社统一负责发货和售后服务,既扩大了销量,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说话间,京东快递小哥孙梦韩来取快递了。“现在平均每天能揽件三五十单,旺季时揽件量常在一百单以上。”孙梦韩说,南城司乡供销社是他的重点客户,看到乡亲们的山货发往全国各地,他打心眼儿里高兴。

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南城司乡供销社注册了“易水山珍”商标,对所收购的山货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供销社的库房里,整齐摆放着统一包装的杂粮、核桃、蘑菇、白马牙玉米等几十种商品。“这些土味十足的山货特别抢手,在直播间很快就能卖出去。”指着一些村民送来一两天还没包装的野生菌、干豆角,赵志勇说,对这些商品,供销社根据存货设定销售数量,常常是刚包装完毕就通过快递发走了。

在南城司乡供销社的带动下,许多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通过搞养殖、种植增加了收入。2023年,南城司乡供销社农产品销售额3300多万元,其中线上渠道约占1/3。

采访结束,驱车行驶在山路上,放眼望去,粉白色的山杏花扮靓了山坡。“每年这些野山杏成熟的时候,乡亲们都会来打听杏仁的收购价格。”赵志勇说,许多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靠着捡杏核就能有上千元收入。(河北日报记者 马彦铭

责任编辑:余妍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