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鱼菜共生”背后的京冀协同

2024-03-26 09:45: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北京科研团队助力这家养殖基地实现创新发展

“鱼菜共生”背后的京冀协同

良丰晓月养殖基地的智能温室里,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培育蔬菜的水,就来自旁边的养鱼池。图为3月14日,良丰晓月负责人梁卓(左)正在和同事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 李巍摄

在设施大棚里,一边养鱼一边种菜,你见过吗?

3月14日,记者来到定兴县高里镇长安城村的良丰晓月“鱼菜共生”养殖基地。现代化的设施大棚里,成群的鲈鱼正在鱼池里嬉戏,绿油油的生菜长势正旺。

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在这里实现协同共生。北京科研团队的助力,更是让良丰晓月走出了一条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实现“混搭”

走进良丰晓月的鱼舱棚,记者的眼镜顿时被潮湿的雾气蒙上了。摘掉眼镜,记者仔细看了看设备上的温度计,指针指向25摄氏度。

大棚里,12个直径5.2米的大“圆桶”整齐排列,一直延伸到大棚尽头。“圆桶”里注满了水,依稀能看到鱼儿在里面游动。水面上没有任何驱动装置,池里的水却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流动。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旋涡式鱼池。”河北良丰晓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卓说,鱼池底部按一定角度设计成了锥形,在物理作用下,水流就会沿着一个方向流动,这样刺激鱼游动起来,养出来的鱼肉质更紧实,口感自然更好。

在另一个智能温室里,良丰晓月仿照河道结构,建起了跑道式循环养殖池。

这里,水泵嗡嗡作响,增氧机不停“吹”出气泡。环形的水池犹如鱼儿运动的“跑道”。6万尾鱼苗仿佛受到同一方向的推力,自由自在地在“跑道”上撒着欢儿。

“我们养的鲈鱼可都是‘运动健将’。”梁卓说,不同于静水池塘养鱼,在全天候循环流动的水环境中,鱼始终保持“激流勇进”的游动状态。这样一套仿自然生态而胜于自然生态的人工系统,也是为了让鲈鱼天天“健身”,吃起来没有土腥味儿。

一边是温度恒定的鱼池,一边是无土栽培的蔬菜。

温室大棚内,一块块特制的白色泡沫板上种满了各类蔬菜,颜色青翠、长势喜人,白色泡沫板下不是泥土,而是清澈的水。水的来源,就是旁边的养鱼池。

原来,鱼池里的水通过水循环系统排出废水,其中鲈鱼的排泄物和鱼饲料残渣经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养分,变成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供给蔬菜;蔬菜将养分吸收完毕后,净化后的水再次回到鱼池中,从而形成了“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

“通俗地说,就是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鲈鱼在拿生命充当我们的质检员,这是真正的有机菜。”梁卓说,采用“鱼菜共生”的种养模式,相对于其他工厂化养殖企业,能源节省率达50%,尾水利用率高达90%。

3月14日,良丰晓月负责人梁卓(左)正在和同事查看鲈鱼的生长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 李巍摄

博士农场引来北京“最强大脑”

养殖基地门口,挂着“保定市博士农场”的牌子。梁卓说:“能成为博士农场,是因为有多位博士在给我们当智囊。”

近年来,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势,良丰晓月不断加强与北京农学院、河北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的合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助推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

目前,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师光禄教授,正在这里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化研究。河北大学教授康明领衔的5名博士专家的微藻生物技术成果,也从实验室陆续转化到这里的示范田,助力良丰晓月打造“一水两用、一棚多收”的智慧农业新样板。

截至目前,良丰晓月已申报8项专利技术,其中4项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记者见到肖海峰时,他正在一张大圆桌旁,仔细端详桌上一个个插着鲜切花、里面培育着微藻的玻璃杯。今年2月,肖海峰从北京耕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派驻到良丰晓月养殖基地,担任这里的微藻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负责人。

北京耕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良丰晓月2019年在北京成立的一家科技公司。梁卓说,之所以在北京注册成立这样一家公司,就是为了更好地从北京引进高端人才。

科技研发在北京,销售市场也在北京。

3月15日早上6时,良丰晓月的净鱼宰杀车间里,工人们已经忙活起来。剥鳞、去腮、去内脏,刚出水的鲈鱼经过一系列操作,被送到流水线上进行真空包装,再有2个小时,就能送到北京消费者手中。

“我们既卖活鱼,也卖宰杀好后锁鲜的产品,按不同规格分拣后供应市场,从鱼出水到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绝不超过12小时。”梁卓说。

如今,良丰晓月已实现全年天天有鱼出塘,年产鲈鱼1000吨,主要供给京津高端市场。目前,他们已经与北京十多家社区团购的“团长”建立了合作,覆盖北京近200个生活小区。同时还直供北京的四季民福、民福居、北平楼等餐饮企业。

去年,良丰晓月的这条“鱼”又游到了天津。天津国本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与良丰晓月合作,在天津北辰区建设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节能鱼舱。

“未来,我们除了养鱼、种菜之外,还要做农产品的深加工,定期组织科普教育、休闲采摘,把一二三产全部带动起来,吸引京津游客来定兴,再逐步带动村里农家乐、民宿的发展和土产品的销售。”说起“鱼菜共生”的发展前景,梁卓信心满满。(河北日报记者 李巍)

责任编辑:苏琳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