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如何发力

2024-02-20 08:35:5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 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 2022年,河北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达1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保持全国第一

■ 2013年至2020年,三地合作专利数由5252件增长到11611件,增速突破了120%

2023年12月28日,北京工业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报告(2023):协同发展的挑战与对策》(以下简称“蓝皮书”)。

加快构建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蓝皮书从整体上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探讨推进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关键路径,指出未来发展的主要突破点,为推动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京津冀数字化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增强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三地产业互补性强,尤其在数字经济领域。北京数字经济规模稳步增长,核心产业优势突出。天津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河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

以河北为例,2022年,河北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达19.7%,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保持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3月,河北省上云企业总数超过8万家。

京津冀数字化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京津冀地区在数字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和数据资源要素互通共享维度已取得良好成绩。2022年,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正式获得工信部批复,这是我国第三个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

此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石家庄成立创新中心,同时设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河北分联盟。河北在全国率先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评价试点,并在石家庄市组织举办了河北省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大会。

京津冀技术合作网络体系也日益完善。2013年至2020年,三地合作专利数由5252件增长到11611件,增速突破了120%。

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增强。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效果已开始显现。三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正在逐步推动,围绕新能源汽车、光电显示等8个主要产业进行研发攻关,取得了11项非常可喜的技术成果,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京津冀地区共有11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了9000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从《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来看,2013年至2020年,三地协同创新指数从100.00提升至417.27,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64%。北京协同创新指数从716.81增长到1132.13,增速最快。天津协同创新指数由505.01提升至593.28。河北协同创新指数由100.00提升至263.61,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建设京津冀高端要素市场,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蓝皮书认为,京津冀要结合三地制造业的优势,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离不开高端要素资源的供给,如何加快建设京津冀高端要素市场?

蓝皮书认为,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促进高端要素流动,降低区域间市场壁垒,激发市场活力。重视技术、数据等高端要素,通过高端要素完善优势产业,促进要素流向短板产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具有首都都市圈特色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多层次开放合作模式,重点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协调和激励机制。

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是应对国际市场复杂变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必然选择。

蓝皮书指出,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深耕全球产业链,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明确集群发展方向,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布局高端产业,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培育竞争力强的头部企业和产业集群。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能力。构建国际市场差异化服务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

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竞争正日益加剧,对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也提出更高要求。

对此,蓝皮书认为,要深入锻造长板,结合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基础,加大力度培育新型产业链,增强优势企业竞争力。加快补齐短板,推进传统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进而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靠。培育先进制造业新动能,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新型产业体系,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新动能。

充分发挥京津冀区位优势,是实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突破口。

蓝皮书指出,要着力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壁垒,推动三地共享优质资源,建立跨行政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联合建设机制。

统一区域产业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针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制定整体长远规划,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营商环境。

确保机制协同。为避免各区域间产业政策雷同、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三地要深化产业分工协作,加强京津冀发展规划对接和政策机制沟通,以形成集聚经济为目标,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

打通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壁垒。搭建创新技术平台,筑牢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圈,实现各经营主体间互动合作和全面融合,充分发挥集群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产业配套能力,构建创新联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京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产业是制造业转型的有力支撑。蓝皮书提出,京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产业协同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共同成长,以智能化升级来带动京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产业联动发展。

为保持京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产业重点区域的平衡,应构建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立足京津冀整体谋划高精尖智能制造软件产业,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软件技术、数字资源优势,促进津冀传统制造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推进智能制造软件产业发展。鼓励北京智能制造软件企业通过“母子工厂”等模式在津冀布局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吸引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企业集聚,构建创新联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京津冀智能制造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应针对自身智能制造软件产业特色和优势,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各地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确保各地的发展路径相互补充和协调,避免软件产业重叠和竞争。

依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北京应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人才集聚的优势,使智能制造软件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软件产业。天津应进一步强化制造业产业基础优势,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夯实智能制造软件发展的产业基础。河北则应充当好京津智能制造软件产业的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从而实现京津冀地区智能制造软件产业的协同发展。(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责任编辑:苏琳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