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燕赵守艺人丨“鬼手”王保合:70年和1秒钟

2024-02-20 08:26: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1月10日,王保合在表演传统魔术“三仙归洞”。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编者按:吴桥杂技、衡水内画、邯郸磁州窑、定州白瓷、蔚县剪纸……燕赵大地古老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批批活跃在燕赵民间的非遗传承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不断为其注入现代多元的文化元素,创造出一件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手工艺品,演绎着一项项不断上新、出圈的华夏绝技。即日起,我们走近“燕赵守艺人”,感受非遗的蓬勃活力,讲述执着传承的工匠精神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新时代故事。

一根木棍、两个碗、三个海绵球;一张桌子、一块红布,再无其他辅助道具。

年近八旬的王保合,身材瘦小,但腰杆像旗杆一样挺拔,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他手握“魔法棒”,指挥3个海绵球,在两个小碗间变来变去。“碗下有几个球?”每次发问,记者没一次猜对。1月10日,记者来到吴桥县王保合家里,近距离欣赏了一场“三仙归洞”表演。凭借这一技法,王保合赢得“鬼手”之名。

“不管做什么事,没有苦,哪儿有甜呀?”从艺70余载,王保合练就一身绝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身上没有点儿本事,饭都吃不饱,小时候露天练功,冬天手脚都被冻伤了,还得舞中幡、翻跟头,尝尽了各种苦头。”王保合说,练习“缩骨术”,得让各个关节收紧,缩小身体;练习“深喉纫针术”,口内含针,通过肌肉运动,把针纫上线,具有一定危险性,稍微不小心就被扎伤,练习两项绝技前后用了近10年。

成就王保合“鬼手”之名的“三仙归洞”,是在中国传统魔术“仙人摘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单项节目。发展过程中,“三仙归洞”有了一定变化,硬质道具泥丸、木珠等,演变成了现在较为常用的海绵球,数量也由多个变成三个,小碗也只有两个。

“这么大人练这样的小戏法”“这就是骗人的行当”……最初练习这一技艺时,很多人不看好,认为上不了台面。王保合没这样想,“手艺没有大小之分,只要下功夫练好了,肯定有人喜欢。”就这样,王保合以超乎常人的勤奋练成绝技,成就了他的“鬼手”之名。

“‘三仙归洞’要的是个‘快’字。海绵球在我木棍指挥下,让它到哪个碗里就到哪个碗里。”对王保合的这一说法,记者有些不服气,您是将柔软的海绵球藏到指缝了吧?看记者有疑问,王保合拿来三个核桃,在他的操作下,核桃也像着了魔法,乖巧地听他指挥。“别说是用眼睛看,曾有电视台用三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录像慢放,也看不出其中玄机。能被看破,还能被称为‘鬼手’吗?”王保合自豪地说。

“卖口”是“三仙归洞”的另一大特点。在表演的过程中,不能单纯表演,还需要配合语言,把话说到点子上,抓住观众的兴趣。王保合介绍,表演中让观众参与进来,充满疑问、好奇,越是这样,观众越是为演员的神奇手法所吸引。“演了数十年‘三仙归洞’,最较劲的其实就是那最快的一秒钟。至今加起来我已有数千场演出了,每场都是这些简单的道具,除了出手速度越来越快,还要将话说得有趣些,‘包袱’得抓人,这样才能更贴近观众,大家也会更喜欢看。”

“三仙归洞”还讲究“救戏”。所谓“救戏”,就是收回无意或故意露出的破绽。“‘救戏’最能展示一个演员的实力和魅力。在表演过程中,有些观众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演员不能被难住。”王保合表示,“救戏”是对演员的一种挑战,要求演员必须手法运用灵活,头脑反应迅速,语言表达机智。由于对这一技艺驾轻就熟,王保合很多时候即兴发挥,赢得无数赞誉。

徜徉在吴桥县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清末民初艺人走江湖街景别具特色,街道两旁精彩的猴戏表演和各式各样的杂耍戏法等,展现着中国杂技之乡的民间传统文化风采。走进鬼手剧场,王保合的儿子王立刚身着一袭国风装,正表演“三仙归洞”。

“父亲因年事已高,便将‘三仙归洞’的技法传给了我和其他晚辈。”结束演出的王立刚告诉记者,吴桥杂技是河北乃至中国的“金名片”,2023年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期间,多种文化元素在杂技艺术之乡碰撞交融,他表演的“三仙归洞”深受来自世界各地演员和游客的喜爱。

“杂技艺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但成为家乡文旅产业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也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外友谊通过杂技这座桥梁变得更加深厚。”王立刚说,为让全世界更多游客到吴桥看杂技,爱上家乡的杂技,他会一直演下去,把最好的技艺献给更多人。

“年轻人有创意、有想法,加上灯光、音乐、服装、科技等各种现代手段辅助,杂技观赏性、艺术性得到不断提升,呈现形式也很有新意。”王保合认为,无论怎样演变,杂技的手艺不能丢、功法不能减,他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开门授艺,寓教于乐。

让王保合遗憾的是,现在“缩骨术”“深喉纫针术”等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他表示,这些绝活也可以保留在书本里、影像中,但演员们敢于挑战、不畏艰难、刚健有为的精神不能丢,只有保持这种态度,吴桥杂技的这些绝活才能在时间长河中发扬光大、生生不息。(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责任编辑:苏琳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