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亮眼成绩单!京津冀经济总量10年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2024-02-20 07:56: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协同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

京津冀经济总量10年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1月15日拍摄的建设中的厂通路潮白河大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交通一体化不断实现突破。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2月18日,河北省统计局发布“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系列报告首篇。报告显示,十年来京津冀区域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协同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河北三产占比突破五成且提升最快

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三地分别为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是2013年的2.1倍、1.7倍和1.8倍。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产业结构也持续升级。

数据显示,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三产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突破五成且提升最快,三地三产比重较2013年分别提高5.3个、8.6个和11.4个百分点。

新兴经济快速发展。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8719.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8766.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9%,提高7.7个百分点;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7%,较2014年提高1.4个百分点;河北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4%,比2013年提高9.6个百分点。三地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较2019年三地均增长20%以上。

■ 协同创新驱动力增强,2023年区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13年的6.7倍

报告显示,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驱动力增强,区域产业协作成果显现。

创新优势持续巩固。2022年京津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260.9亿元,是2013年的2.2倍;R&D经费投入强度为4.28%,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每万常住人口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57.9人年,较2013年增长44.8%,河北增速最快。2023年区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0.3万件,是2013年的6.7倍。创新带动产出效率继续提高,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

创新主体彰显活力。2023年7月末工信部发布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京津冀上榜365家,占全国的9.9%,三地分别为243家、59家和63家。累计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多家,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协作成效显现。2023年5月以来,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联合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促进构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新体系。2023年11月召开的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签约项目覆盖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六大产业链条。

津冀重点平台发挥承接作用。天津加快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重点承接平台,截至2023年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近5000家,累计为1009家北京来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河北集中打造“1+5+4+33”(即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5个协作平台为重点,4个特色专业平台和33个个性化平台)重点承接平台体系,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2014年以来,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中,北京占比近八成。廊坊、石家庄和保定承接北京转入基本单位最多,合计占比超四成。

■ 交通一体化实现突破,生态改善成绩亮眼

一体化交通网络“跑起来”。

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地区高铁总里程达到2576公里,实现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截至2023年11月底,京津冀“定制快巴”已开通6条主线、36条支线,累计开行2.64万班次,客运总量突破100万人次。

生态环境“优起来”。

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23年三地PM2.5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分别为64.2%、57.3%和64.3%;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动态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密云水库水质水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海河绿芯生态修复基本完成,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23年底京津户籍老人到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

十年间,京津冀地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三地分别新增316.2万人、441.1万人和838.3万人。2022年京津冀常住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为2934万人,占55%,较2013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北京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数排名前三位,占比达36%,较2013年提高8.7个百分点;天津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长速度排名前三,增速均高于70%;河北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从业人员下降63.5%和47.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较快增长。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752元、51271元和3290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7.2%、6.9%和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1%、6.7%和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7.2%和8.5%,均快于城镇居民。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年分别缩小0.23、0.09和0.31。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截至2023年10月,三地先后推出四批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34个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极大方便了居民跨省市办理日常事项。十年来,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建立多个跨区域职教联盟和高校联盟。三地联合签署协议推动社保“一卡通”建设,区域内三级和二级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互认范围,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京津冀“跨城养老”步伐加快,截至2023年底,到河北社区养老的京津户籍老人近4万人,京津户籍老人来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河北日报记者 方素菊)

责任编辑:张雨萌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