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会平:火红的宫灯,火热的年夜饭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藁城宫灯传承人白会平:火红的宫灯,火热的年夜饭
视频摄制:龚正龙、金永清、于在洋
2月9日晚,一盏盏宫灯亮起来。
“上菜喽!开席喽!”18时30分许,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58岁的藁城宫灯传承人白会平,双手端着热气腾腾的蒸肘子,开心地走进堂屋。这位制作了一辈子宫灯的传承人,用这双削过无数根竹篾的手,和老伴儿苏会欣一起为家人烹饪了年夜饭。
2月9日,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藁城宫灯传承人白会平(左二)和家人们一起享用温馨的年夜饭。河北日报记者金永清摄
屯头村是藁城宫灯发源地。从腊月末到整个正月里,屯头村家家户户门前、窗前、阳台上都会挂起红灯。此刻,红红的藁城宫灯,点亮家的温馨。
2月9日,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藁城宫灯传承人白会平(左二)和家人们一起享用温馨的年夜饭。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凉拌耳丝、蒜薹炒肉、清蒸武昌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卸去一年的疲惫,享受着特色家庭菜。“爷爷,你平时咋不做菜?我喜欢吃你做的饭!”小孙子白承厚啃着肘子,笑眯眯地问。
“你奶奶心疼我嘛!她在家操持家务,我才能放心在外奔波奋斗啊!”白会平笑了,端起酒杯感谢老伴儿,给小孙子小外孙讲起自己的“创业史”。
三代制作宫灯,16岁就跟着父辈学。雕刻、打磨、画图、挖竹篾……最难的不是学技术,而是缺乏创意、销路冷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要么自己骑着自行车拿到附近县市去卖,或者等经销商来村里拉货,根本不知道如何跑市场……
2月9日,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藁城宫灯传承人白会平(左四)和家人们一起享用温馨的年夜饭。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爸爸,您那时候,真是辛苦啊!”女儿白扬扬说。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白会平感慨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电动工具逐渐普及,藁城宫灯开始走机械化之路;再后来,宫灯骨架材料升级改良,竹条变成了钢丝。如今,宫灯生产线基本实现了60%的机械化,村里几乎人人能做宫灯……屯头村被赞誉为“中国宫灯第一村”。
“咱一家,见证了宫灯技术革新,融入宫灯产业发展中。”白会平说,创新与发展,让小小的宫灯从文化遗产变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如今屯头村的宫灯匠人们有手艺,更有商业头脑,特别是电商平台的发展,极大地打通了销路,把宫灯销路延伸到全国各地,实现了致富梦。
“爸爸、妈妈,我们一定以你们为榜样!把咱家宫灯产业做大做强。”儿子白全景举杯祝贺,给自己定下奋斗目标。屋内笑声爽朗,宫灯红红火火,一家人沉浸在喜庆、温暖的年夜饭中。
【新年新愿】
白会平:红红火火的宫灯,红红火火的日子。我做了一辈子宫灯,宫灯就是我的命根子。我要把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和更多乡亲一起,推动宫灯产业焕发新活力,让更多家庭挂上咱们红红火火的藁城宫灯。
(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崔立秋)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