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探访⑤|邯郸造“大风车”转出绿色新能源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近日,在邯郸冀南新区河北运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忙着装配风电机组。 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摄
装配、调试、检测、包膜……近日,记者在位于邯郸冀南新区的河北运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运达风电”)生产车间看到,有序放置的白色机舱外壳就像一个个“太空舱”,工人们正忙着进行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和测试工作。
一台风电机组主要由机舱、轮毂、叶片和塔筒等组成。在河北运达风电制造中心生产主管白海江引领下,记者来到一座机舱前,感觉如同走近一座小房子——长约12米,宽度和高度约5米,重140余吨。
“你看,这是5兆瓦风电机组,它1小时发电量达到5000千瓦时,可满足约1000户家庭1天的用电量。”白海江自豪地说,从2兆瓦到18兆瓦,从陆上风电产品到海上风电产品,公司可以根据不同客户需求、不同应用场景实现机组定制化生产,这些产品都由公司自主设计研发,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风电,作为当今世界极具应用前景的新能源,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已逐步成为我国主力电源之一。然而,风力发电的一大先天缺陷,决定了行业发展面临世界性难题:风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等特征,其能量转化也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呈现出不规律的特点。风电并入电网后,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存在冲击。
如何破解难题?唯有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河北运达风电是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股份”)的全资子公司。运达股份作为我国最早从事风电技术研究和产品制造的企业,经过五十多年的技术创新,已完全自主掌握风电机组的核心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高效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攻坚克难,从无到有最是不易。运达股份研发团队明确任务后,迅速分工,有的总结以前风电机组的设计经验,有的研究新设备的功能和特点,有的开展理论分析,有的搭建仿真模型……
“当时国内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从零开始进行摸索,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技术瓶颈。”河北运达风电技术支持工程师马玉靖介绍,当时研发团队仿真了几十种工况,并逐项进行仿真分析,都不能充分满足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只好全部推倒,从头再来。
经过坚持不懈地钻研,研发团队终于突破了电网友好型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制了首台具备主动支撑能力的电网友好型双馈风电机组及相关产品,解决了高渗透率风电并网安全及消纳问题,引领风电由“被动适应”向“主动组网”的角色转变,有效减少了弃风限电现象的发生。
把风转化成千家万户的“灯”,一台台大风机如何运转?风力忽大忽小,风向忽左忽右,风机如何适应?白海江告诉记者,这一切都不需要太多人力,因为运达股份自主研制的高效控制系统,可以实现风力发电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我们的机组一般在风速2.5米/秒时自动切入发电,在风速20米/秒时自动切出,停止发电。”白海江说,叶轮的桨叶也可以转变角度,风大时桨叶迎风面变小,风小时迎风面变大,以此来调整叶轮的转速,让它每分钟转10圈左右。
通常,风电机组一年要进行两次常规维护。随着风电机组服役年限增加,且长时间在恶劣天气和严酷环境下运行,机组发生机械测量偏差、隐蔽性伤病和突发性风险的概率也不断增加。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运达股份充分发挥自身的机组研发和运维优势,研制出故障预警与健康管理系统,通过这位尽职尽责的“体检大师”,可对风电机组各部件、各类异常进行智能监测,精准定位故障所在,一天24小时在线。现场运维人员可以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软件提示,及时接收机组故障和预警信息,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将机组故障率降到最低,并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人工运维到智慧运维。
旷野之上,高山之巅,一台台“大风车”迎风起势,将风能转换为绿电,点亮万家灯火。2022年8月,河北运达风电首台智能风电机组正式下线,不仅实现了风电整机“邯郸造”,更是填补了邯郸风电装备制造业的空白。一期项目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200余套大型风电机组。
“二期储能装备制造项目也已提上日程,建成后主要生产组装电池系统、储能变流器及相关辅助设施。”河北运达风电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风电装备制造业“链主”优势,积极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入驻邯郸,投资建设产业园区、装备制造基地、储能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动效应。(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