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内河北省三人捐“髓”救人,为陌生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一天之内我省三人捐“髓”救人,为陌生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传递“生命种子” 播撒人间大爱
248毫升、230毫升、328毫升……1月24日,河北省三名志愿者佟祥平、张敬可、孙海超捐献造血干细胞,为3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一天之内,三例捐献,令人感动。
为7岁男孩送去美好的“生命礼物”
佟祥平。张新军摄
1月24日,在妻子和献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佟祥平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历经4个多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24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34岁的佟祥平是献县人,早在北京工作时,就开始无偿献血。2019年,在北京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的一次献血中,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事宜,便主动采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时我没想太多,就觉得多留下一份血样,患者就能多一分希望。”他回忆道。
2023年11月,已经回到家乡工作的佟祥平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的电话,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可以给一位血液病患者带来希望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随后,河北省红十字会接收到来自北京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的信息,全力保障捐献工作顺利进行。
随着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的通过,时间也来到了佟祥平捐献的日子。
1月24日8时开始,伴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响声,爱的血液从佟祥平的体内流出,汇集到收集袋中。这份“生命火种”将为一位7岁的血液病患者点燃生的希望。
捐献当日,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送来了受捐者家属手写的感谢信:“患上这样的病我的儿子是不幸的,但他也算是幸运的,幸运能够在茫茫人海中遇到您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感谢您的人间大爱给了他重生的希望……”信中饱含感激之情的话语感动了佟祥平,他也写信为小男孩送上祝福,为他加油打气。
至此,佟祥平成了中华骨髓库第16844例、河北省第737例、沧州市第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退伍军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张敬可。张新军摄
1月24日,来自邯郸市的张敬可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集23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6845例、河北省第738例、邯郸市第18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张敬可是一名退伍军人,2017年从部队退役,转业到鸡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2018年在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中,通过当地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可以自愿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便留下血样、填写登记表,成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其实在此之前,张敬可一直坚持无偿献血,参加工作后仍定期参与无偿献血,截至目前已累计献血4800毫升。
2023年10月,张敬可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他毫不犹豫选择捐献。但在后续的体检中,他被检查出血糖偏高,不符合捐献要求。“我可以调整身体状态,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开始调理饮食、加强锻炼,每隔几天就跑一趟医院,前后做了3次血糖化验。终于,他收到了体检结果符合捐献条件的通知,张敬可开始全力为捐献做准备。
1月24日,在妻子和孩子的陪伴下,张敬可完成捐献。“让孩子来现场感受下做好事做善事的氛围,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很有意义。”张敬可也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关注血液病群体,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更多的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兑现十年前的生命承诺
孙海超。张新军摄
1月24日,来自邯郸的孙海超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采集室内,顺利采集了328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生命种子”将为一名患儿带来生的希望,也让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血脉相连”。
从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到成功完成捐献,孙海超埋下十年的“种子”终于发芽了。
2023年12月,孙海超接到电话,“您是否记得曾留过血样,是中华骨髓库的在库志愿者?现在有一名患者与您初配成功,想询问捐献意愿……”工作人员的电话将孙海超拉回十年前的场景,他立即回复:“我同意!”
孙海超是武安市纪委的一名工作人员,当采集计划出来时,他正在外地出差。安排好个人和单位的事务后,他赶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等待采集。
1月24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孙海超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6846例、河北省第739例、邯郸市第18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在收到患者父母手写的感谢信后,孙海超表示:“同为父母,我能想象到他们的痛苦,希望孩子再坚强一些,早日打败病魔、恢复健康。”(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