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界丨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指出,“大涝大灾之后,务必大建大治,大幅度提高水利设施、防汛设施水平”,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强化使命担当,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强化责任意识,在提高灾害防御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对各类灾害的预测预警是防患于未然、以最小成本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底线思维,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一步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的实时性和精确度。开展常态化排查灾害隐患工作,做到及早发现险情、及早发出预警、及早组织群众转移。完善值班会商和调度指挥机制,发生灾情时,第一时间启动相关机制,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注重协同联动,在提高综合救援能力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上下联通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跨部门、跨区域协同高效联动,优化配置相关应急资源和力量,形成救援合力。进一步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用最短时间把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减少灾害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完善政府主导的灾害救助与灾后重建机制,让人民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筑牢人民防线,在提高宣传教育能力上下功夫。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是提升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的有效手段。要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
做到三个结合,更加坚定自觉地统筹发展和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只有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力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制定科学规划,坚持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做好科学规划,既要着眼当前,加快修复道路、电力、通信、市政等受损设施,抓好房屋修缮加固,推进重建项目建设;又要着眼长远,制定治本之策,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强化能力保障,坚持提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和增强基层组织应急处突能力相结合。一方面,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以防汛抗洪为例,既要建好用好水库等控制性工程,也要完善山区道路、房屋等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切实提高防汛抗洪能力。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应急管理能力。要理顺各个部门的职责划分,处理好“统与分”“防与救”等关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增强基层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灾后恢复重建与水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我国灾害多发频发,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加强源头治理,推进河道清理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建立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统筹推动防洪能力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
坚持多措并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措并举,全方位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着力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所谓韧性城市,是指面临洪涝、地震等灾害时,能够凭借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等特性,最大限度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城市。建设韧性城市,要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城市运行中的短板和不足,按照韧性城市的标准,做好防灾减灾论证规划,充分考虑避险避灾,不断更新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抗灾能力。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提高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完善灌排网络体系,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基础设施日常养护管护机制,开展乡村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治理攻坚。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
提高防灾设施水平,健全科学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要制定河道疏浚修复、堤坝除险加固等规划,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推进防洪水库、堤防达标、蓄滞洪区建设,确保建设质量,为保障防洪安全提供有力支撑。统筹流域和区域,处理好各大水系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按照“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治洪”的原则,更高质量推进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汇集救灾力量,在推进社会共治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群防群控和社会动员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基础。要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局面。一是要锤炼各级干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提升综合研判能力、预警“叫应”能力、统筹指挥能力以及组织动员能力等,实现决策力、指挥力、执行力一体提升。二是要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充分发挥民间专业救援队和志愿者的作用。三是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灾害防范意识,提高防灾避险能力,调动群众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经验总结,在复盘检视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及时做好灾害现场调查,力求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取参数,滚动修订模型,把总结的经验教训运用在下一次灾害防御中。要及时全面复盘检视灾害防御过程,从监测预报、阈值拟定、预警发布、人员转移等方面查找短板弱项,完善灾害防御系统,加强隐患排查,着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冷宣荣 程爱军)
【作者均为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教授】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