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三百万捐款背后的“精神富矿”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90岁高龄的沈世钊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300万元,用于支持土木学院发展建设。虽然捐赠了300万元,但“90后”的他平时生活十分节俭,穿的上衣有20年了,穿的裤子也有30年,家里的用具甚至有用到70年的……(12月10日浙江在线)
沈世钊教授生活简朴,却捐出300万元支持教育事业,他的无私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在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像沈世钊这样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有许多是各自领域的开拓者、奠基者和推动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的事迹,是值得深挖的精神“富矿”。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在创新实践中传承好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使之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首先,学习和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拒绝躺平思维。躺平,表达了当下部分青年群体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态,躺倒在地不再热血沸腾、渴求成功。躺平,看似轻松,但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纵观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只有那些有民族气节、有爱国主义精神、有坚定信念支撑的人才能走得正、走得远,才能攻克一个个难关、干成一件件大事、成就一项项事业。以他们为榜样,我们当坚定追求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发挥新时代主人翁意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其次,学习和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摆脱利己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容易使人仅仅关注自我利益,关键时刻可能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许多老科学家和建设者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经历过动荡岁月,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国家需要什么,他们就学习、研究什么。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代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拥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在面对种种诱惑时保持头脑清醒,把国家的需要与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推动国家进步和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去实现青年人的远大抱负。
此外,还要学习和弘扬他们的务实精神,克服浮躁心理。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快速传播,产生了一种急于求成的社会现象。人们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平心静气、日积月累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沈世钊教授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路上奋勇争先、攻坚克难,正是因为他们长期专注于事业目标,不好大喜功,也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辨,坚持实事求是,敢下真功夫和细功夫,才能不被“浮躁”遮望眼。
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身上的精神与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宝贵财富。新时代的年轻人,面对历史赋予的重任,应当学习他们潜心笃志、心无旁骛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操守,争做推动社会进步的创造者,塑造良好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者。(张天放)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