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入选“全球农遗”,宽城板栗栽培有何独到之处

2023-11-22 06:45: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11月3日,游客在宽城满族自治县参观有720年历史的古栗树。 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摄

11月11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2项,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相比世界文化遗产,不少人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较为陌生。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有何独到之处?

最近,宽城满族自治县碾子峪镇艾峪口村的万亩栗园里,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村民们正就地取材,把收集到的杂草、树枝挖坑埋藏,为栗树准备绿肥。

“我们采用自然生草定期刈割的土壤管理模式,每年刈割两到三次,把杂草制作成有机肥,这样既解决了山上杂草运输难题,还起到了稳定地温、保障墒情等作用。”艾峪口村党支部书记贾中友说。

半山腰上,栗树下一个个鱼鳞状的树坑引起记者注意。“勤劳的先辈们为了栽种更多栗树,就向山地要空间,挖出长2米、宽1米的定制穴,栽植板栗。”贾中友说,因定制穴上下错落呈鱼鳞状,当地百姓称之为“鱼鳞坑”。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鱼鳞坑”沿水平方向逐渐延展,形成了兼具防止水土流失和蓄水抗旱功能的微型生态系统。目前,艾峪口村板栗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年产量10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

在大屯村的一片栗园内,两棵直径超1米的古栗树依旧枝繁叶茂,每年可产板栗100多公斤。

“经省林业司法鉴定中心鉴定,这两棵板栗树定植于1303年,距今已有720年历史,是国内经司法鉴定现存树龄最长的古栗树。”该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商贺利说,当地板栗栽培已有3000多年历史。目前,全县拥有百年以上古栗树45306棵。

宽城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铁,生长的板栗色泽光亮、易储易剥、入口香甜,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截至2022年年底,宽城板栗种植面积达80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42%。2022年宽城板栗产量达4.56万吨,实现产值6.9亿元,带动19万栗农实现增收,板栗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

“千百年来,宽城人依山就势整地栽栗树,林下间作谷物、饲养家禽,用剪下的枝条栽培栗蘑,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形成了梯田—板栗—作物(家禽)复合经营体系,并与周围植被共同构成独特的山地景观,发挥着重要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商贺利说,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的功能不仅表现为提供板栗果及附属产品,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科研等价值,对全球山地生态农业建设具有示范作用。

经测量,宽城每平方公里栗园水源涵养量可达6500立方米,栗园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2万个。

近年来,宽城始终秉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板栗资源普查,建立板栗资源圃(种质资源库)、板栗古树及古板栗园资源数据库和保护区,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地环境监测,做好良种保护。开展板栗文化普查,收集相关物质、非物质遗产,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融合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旅产业发展等工作中,为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将举全县之力,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为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张成表示。(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