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评丨从茅奖盛典看新时代“文学在场”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故里乌镇举行。这场名家云集的盛会,通过电视、网站、客户端、微博和视频平台等多种传播方式同步直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从2022年11月20日“鲁奖之夜”后,公众就注意由文学盛典引发的“破圈”现象。文学界借鉴影视、体育等大众文化领域成功的传播手段,通过提高曝光率和传播效果,增加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影响力,这是中国文学特别是经典文学,迈出象牙塔、走进大众生活的重要创新,也是文学回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现场”的重要体现。
因为时代文化潮流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文学经历了一个低潮期。曾经对许多人来说,文学是照亮心灵的灯塔:那些年,只要识字、有点儿文化的人,无论啥行业,都习惯性地把文学当作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一到文学期刊上市的日子,会有很多人守候在邮局或书报亭前,只为抢到一本喜欢的期刊,早点读到喜爱作家的作品……文学,一度曾是人们彼此观照和理解的重要手段,因此,它的“在场”不是概念性的,而完全是一种真切的事实描述。
但是,大众文化渐趋多元,文学却不知不觉有了退居生活之外的边缘感。题材的虚弱与悬空,技术的陈旧和僵化,让太多文学作品读来味同嚼蜡,毫无共鸣。墨守成规、无视现代传播规律,曾让文学圈陷入自说自话、影响式微的尴尬境地。广大读者一度认为,它开始渐渐离开普通人生活的“现场”。
如今,茅奖、鲁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勇于创新,利用新的形式和新的媒体平台,传播文学之声,点燃全民阅读热情。目的正是为了帮助经典文学回到大众的视野,回到文化创造的重要现场,促使文学重新焕发力量,完成引领价值观、凝聚精神的使命。
当下,互联网上广大读者和网友对茅奖之夜、鲁奖之夜铺天盖地的讨论,文学盛典对文学创作的强大影响,书店里获奖作品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飙升数据,这些都证明:读者没有抛弃文学,他们只是在等待最优秀的经典文学“返场”。
“文学在场”,不是只要站上盛大舞台就能够完成——盛典的荣耀,只是文学攀登征途上的一道光。盛典散场后,文学如何回应人民的呼唤,在时代巨变中不怯场、不退场,保持“在场”的勇气和专注,才是对作家最大的考验。(河北日报记者刘采萍)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