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篇章 奋斗故事|种粮大户老张的“英雄帖”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乔娅 李佳琦 崔上
“谁种旱碱麦种得比我好,我当场给他一万块。”今年麦收前,河北省黄骅市种粮大户张志清在旱碱麦种植大户微信群里发了一张这样的“英雄帖”。
人所共知,地处渤海之滨的黄骅市,耕地盐碱化严重,过去一亩地小麦的产量只够蒸几顿馒头。面对如此贫瘠的土地,张志清发布“英雄帖”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河北省黄骅市种粮大户张志清检查“捷麦19”的生长情况。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佳琦 摄
“这是科研人员用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改良土壤结构、培育新品种、探索科学种植方式换来的。”在黄骅市李子札村,张志清这样告诉记者。
2014年,干了多年乡镇企业的张志清回到村里,重新当起了农民,但这个农民跟之前已经大有不同,他说自己是个新农民或者新农人。很快,他就成立了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整合村里4000亩土地种植旱碱麦,建设省级旱碱麦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河北省级旱碱麦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内的旱碱麦。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为了“唤醒”那些“沉睡”的盐碱地,张志清请来农业科技人员,挖掘排盐沟渠,检测土壤盐分,采用咸水结冰灌溉技术改善土壤结构。
种子也很重要。张志清种植的千亩小麦新品种“捷麦19”具有抗旱、耐碱、耐寒、产量高等特点,在沧州滨海盐碱地区得到大量推广。
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副所长张卫军是选育“捷麦19”的主要参与者。“之前农民普遍种植‘冀麦32’,这一品种株高超过1米,在风大的沿海地区容易倒伏造成减产。于是,我们瞄准株高、节长、千粒重等特点进行新品种选育,经过十几年努力,终于选育出更加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捷麦19’,并于2015年通过河北省审定。”说起“捷麦19”的选育过程,张卫军仍记忆犹新。
“捷麦19”三圃繁种田。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佳琦 摄
在捷麦系列之外,“小偃60”“小偃155”“沧麦6002”“沧麦6003”等抗盐碱优种也相继在各科研团队选育推出,成为张志清麦田里的主要麦种,也成为广阔盐碱地上的片片“新希望”。
“不光如此,我们还邀请科技人员制定小麦种植管理科学规范,提出了旱碱麦‘六步法’旱作种植技术体系,对旱碱麦生产过程中的品种选择、重施底肥等六个关键环节进行控制,让旱碱麦产量实现‘节节高’。”张志清说。
就这样,张志清种植旱碱麦的经历从2019年被村民们质疑,2020年被村民们围着看,2021年大家伙儿跟着学,再到去年村民们直接过来购买麦种跟着种。看着村民们逐渐有了信心,张志清就知道,在盐碱地里种出高产麦这事儿,成了!
张志清正在检查“捷麦19”的生长情况。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佳琦 摄
今年,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4000亩旱碱麦实现丰收,平均亩产356公斤,最好的地块亩产400公斤,是历年来最好成绩。由旱碱麦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钾钙镁铁锌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达13%至16%。旱碱麦加工出来的面粉、面花、面条等,麦香浓郁、绵软筋道,成为市场的“宠儿”。
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副所长张卫军(中)带领团队育成“捷麦19”并进行试种。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佳琦 摄
“今年,我发布的‘英雄帖’没人来挑战,反而多了很多农户上门‘取经’。”看着旱碱麦一年又一年的增产,张志清笑着说。
“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这句谚语道出了过去当地农民种粮的艰难。如今,这些光景早已不再,更多的是旱碱麦飘香的好“丰”景。
据悉,为了“唤醒”更多的盐碱地,河北各地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改土+良种良法”,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展露新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稳产高产,棉花、藜麦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加速推广,碱梨、甜瓜等时令果蔬供不应求。
“接下来,我们打算把自己的种植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农户,相信未来能有更多的老百姓靠着这片盐碱地富裕起来。”张志清自信地说。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