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张家口:以医联体之通 解群众就医之痛

2022-12-26 13:21:29 来源:张家口日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以医联体之通 解群众就医之痛

——我市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纪实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就是以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为原则,按照网格化,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级别,然后组建成的一个联合体。

近年来,张家口市卫健委不断构建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医疗资源联通体系,有效改善了医疗资源“旱涝不均”局面的同时,使更多患者得以有序就诊,极大缓解了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跨区域协作,

实现“大联通”

康保县李明(化名)老人,患帕金森已经17年了。本来想去北京医治,却由于疫情等原因迟迟未能成行。

老人来到市第一医院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时任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挂职)杨岸超带领本地专家团队与北京远程连线,通过全省首例5G远程操控颅脑手术将脑深部电极精准植入到患者大脑丘脑底核,手术误差仅0.16㎜,远超国际标准。“在家门口看北京专家,留在本地跟去北京大医院一个样,真是太方便了!”老人说。

早在2015年,北京、河北、张家口签订了《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将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张家口,通过合作打造区域性诊疗中心,将更多患者“截”在当地。七年多来,我市9家市直医院与北京11家市直知名医院建立了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京专家”的持续入驻和各医院整体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截至今年8月,合作学科累计接诊门诊365万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1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万例,会诊疑难病例6千余例,累计减少进京就诊患者超35万人次,分级诊疗作用初显。

京张联合不仅引进“京专家”,越来越多的北京医院也与当地形成了城市与城市间医疗集团的托管模式。2018年9月,北医三院以“人、财、物”全面接管的模式跨区域接管了崇礼区人民医院,设立北医三院崇礼院区。2022年7月,怀来县医院正式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托管,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为本地患者就医带来极大方便。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北京各合作医院通过开设绿色通道,优先收治来自我市的患者。我市也可通过远程会诊、查房教学等形式,在当地与北京连线,对一些疑难、危重患者开展远程会诊、手术,相当于把北京大医院直接搬到了群众身边。”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双方已上转患者510人次,下转患者495人次,开展远程教学2187次,会诊患者397余人,越来越多像李明一样的患者免去了往返两地就医的奔波之苦,诊疗、交通、食宿等成本大幅降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向基层下沉,

实现“大联合”

为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模式,我市实现城市医院、城市医生“双下沉”。

在位于桥西区南营坊的桥西区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康复部”的招牌分外显眼,这是我市在京张医疗合作背景下建立的第一家紧密型医联体。

随着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的不断发展和诊疗能力的不断提升,大批脑科疾病患者的术后康复问题也愈发凸显。以最常见的脑梗病人为例,由于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水平较低,他们术后要么选择继续留在脑科中心治疗,要么只能回家自行进行康复训练,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也间接影响到了患者的恢复效果。以城市医院、城市医生“双下沉”,促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两方面的提升。

2017年8月,响应国家卫计委医联体建设政策要求,在北京天坛医院的技术支持下,市第一医院与桥西区医院合作,将康复科病区整体搬迁至该院,挂牌成立“张家口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康复中心既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康复部”,同时辐射桥西区其他社区,针对全区所有社区康复医学进行整合,包括人员培训、标准制定、医务拓展等内容,形成真正的三级网路协同发展,初步实现了“治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布局。

充分发挥自身桥梁作用,我市各医院先后组织成立眼科疾病专科医联体、神经系统疾病专科医联体等。市传染病医院医联体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组建八个管理中心和八个资源共享中心,开展相关工作,为所属医疗卫生单位统一提供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医联体内通过自身家庭医生签约及从辖区内社区中心收集的数据,为医保中心提供辖区内服务人群数目,实现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支付交于医院统一管理。

市第二医院通过与尚义县大青沟卫生院、尚义县套里庄卫生院、尚义县八道沟卫生院、老鸦庄卫生院等开展对口帮扶,采用平时沟通与到院办公相结合方式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强化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协作,帮助村卫生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措施,为村卫生人员到镇卫生院进行各种业务和知识学习及进修,实现同质化管理。

截至去年,我市已有4所三级医院牵头组建4个非紧密型医疗集团,5家二级医疗机构与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了紧密型城市医联体。

激活末梢神经,

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蔚县西合营镇陈家湾村村委会旁,有一座粉刷一新的“健康小院”,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文生就住在这里。2019年,蔚县确定了在每个乡镇建设一到两个示范性卫生室的总体思路,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贫困人口、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等,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基层贫困群众的基本医疗问题。

偏远农村是医疗服务的末梢神经。借助“流动村卫生室”建设,该县的许多乡镇获得了配有心电图机,尿常规分析仪等设备的小型救护车,定时定点对各村进行执诊,根据村民数量安排时段,真正将医疗服务送到百姓的炕头上,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让贫困患者足不出户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为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就医难题,我市2020年将10个县区县域医联体建设纳入全市年度28项民心工程重点推进,实现了每个县均建设了1—2个由县级医院牵头,覆盖了所有乡镇卫生院的紧密型县域医联体。”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20年,我市10个医联体试点县区财政投入资金12039万元,有力支持了医联体建设工作的开展。2021年以来,各县域医联体建设单位对照建设标准,全部成立医管委,制定相关章程,明确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义务等;聘请第三方,对人、财、物进行统一核算,落实医保资金打包付费,建立人力资源、财务等管理中心,统一由牵头医院管理;借助东西部合作、京张医疗合作等机遇,初步建立了医联体内部人员内部管理、药品配备使用一体化管理、绩效考核等运行机制,基本实现了医联体内部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让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上级医院专家的诊疗。

从城市乡镇到社区街道,从三级公立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我市14个县区建设了由22个县区级医院牵头,涵盖133家乡镇卫生院的紧密型县域医联体,进一步打通了广大基层群众就医的“最后一公里”。(记者 胡程利 通讯员 杨秀红 单晓飞 孙静)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