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罗锡文院士揭秘“无人农场”:不见一人,全用机械,产量提高

2022-11-17 20:00: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健敏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能力。“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无人农场是实现智慧农业重要途径。”11月17日下午,在第二届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罗锡文发表题为《无人农场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演讲,围绕智慧农业和无人农场的认识和实践,全面、生动展示了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实际成效。

图片5.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罗锡文

近几年,智慧农业和无人农场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罗锡文指出:“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无人农场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重要途径。”

智慧农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就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言,智慧农业有多厉害?罗锡文以数字对比来说明:1个人1头牛1天最多能犁2亩地,1台无人驾驶旋耕机1小时能耕20亩地;人工插秧1人1天最多能插1亩地,1台无人驾驶插秧机1小时能插5亩地;人工喷雾1人1天最多能喷3亩地,无人机喷雾1小时能喷200亩地;人工收获1人1天最多能收半亩地,1台无人驾驶收获机1小时能收5-6亩地。

什么是无人农场?“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实现智慧农业的一种途径。”罗锡文介绍,“无人农场有五个功能: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慧化管理。在介绍数字化感知时,罗锡文介绍,以植物生产为例,数字化感知内容有土壤信息、作物长势信息和作物病虫草害信息,而获取这些信息靠的是卫星影像、飞机或无人机获取的影像、地面仪器。

无人农场听起来“高大上”,实战到底行不行?

罗锡文以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研究成功的水稻无人农场为例,对无人农场的旋耕、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四个环节进行了视频展示。

该耕地了,空旷的视野中,不见一人,一台无人驾驶旋耕机从机库里自动驶到田间作业,迅速作业完毕,它自动回到机库,停在自己的位置。播种之时,还是这台拖拉机,挂着播种设备,又好又快播种完毕,自动回库。田间管理,无人机大显身手,在空中来回施肥、喷药。丰收的季节来临,收获机在田间忙碌,等粮仓快装满了,它发个信号给一旁等候的运粮车,运粮车随即开过去从收获机上卸粮,再将粮食转运到路边的卡车上。

罗锡文在全国各地推广无人农场技术的时候,很多农民询问,这个无人农场种水稻产量行不行啊?罗锡文在视频中亮出成绩——2021年早稻,在他们的无人农场,采用优质丝苗米19香,产量达到662.29公斤/亩,而当地这个品种的平均产量是500公斤,两者相比,无人农场平均产量高出32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刘丽普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