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聚焦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专访河北省话剧《塞罕长歌》编剧孙德民

2022-08-26 06:08: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专访我省话剧《塞罕长歌》编剧孙德民:

用心用情用功讴歌生态文明建设

孙德民。 田瑞夫摄

三代人,半个多世纪,让沙地变林海,荒原变绿洲。这是一个英雄群体,这是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命题。8月24日晚,大型话剧《塞罕长歌》在衡水上演,竞逐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该剧编剧、著名剧作家孙德民以其深厚的创作积淀,用话剧的形式将塞罕坝精神展现在舞台上,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做了最好的艺术诠释。

谈及《塞罕长歌》创作历程,孙德民反复提到“真实”,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细节。“剧作家是精神的耕耘者和守望者,对真实发生的感人故事进行创作改编,展示时代精神,传达时代脉动,给予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这应当成为剧作家的自觉追求。”从2017年开始创作《塞罕长歌》,孙德民和主创团队20多次走进塞罕坝,走遍所有分场、望火楼,和四五十位务林人吃住在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追寻感悟人物的命运、生命过程、精神和情感的丰富内涵。

“生活永远是戏剧的根本,戏剧创作永远要扎根生活、扎根田野,要像农民种地一样,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孙德民说,《塞罕长歌》创作过程中,前期走访、创排,让自己接受了一次次精神洗礼。塞罕坝建设者们重绘人间绿色,修复生态的故事,流淌在笔端与心头,激励着他把彪炳人类史册的塞罕坝精神呈现给人们。

然而,三代务林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要从上世纪60年代初写到新世纪20年代初,如何惜墨如金才能涵盖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这么庞大的人物群像呢?

“为了提炼感人的细节,讲述情节紧凑的好故事,精准地展示出人物性格,并诉诸独特的艺术语言,《塞罕长歌》创作过程中大修改有四五次,小修改近20次。”第一代塞罕坝人的责任和信念,第二代塞罕坝人的坚守和理想,第三代塞罕坝人在幸福和希望中确立新目标,在寻找和编织这些“群像”人物的生活经历、情感纠葛和精神风貌过程中,孙德民并未简单描写人物的先进事迹,而是以先进事迹为线索,重新走进生活,走进人物,找到让观众信服,有血肉的时代楷模形象。

孙德民介绍,《塞罕长歌》精心雕塑了佟家三代务林人佟保中、佟刚、佟小林薪火相传的艺术形象,他们把爱交给青山,今生无悔无怨;把爱交给绿水,久久为功不变。牢记使命,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创业,建设绿色家园。塞罕长歌行,铭刻在生命的年轮间……

为冲击第十七届文华大奖,从去年8月开始,孙德民和《塞罕长歌》其他主创团队成员从音乐感染力、舞美的情境感召力、演员的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着重发力,在细节上不断精益求精,力求为观众呈现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