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伟大变革 河北实践|突破,让每一次携手成就未来

2022-07-04 05:45:3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即日起,河北日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下开设“伟大变革 河北实践”子栏目,选取一线典型开展蹲点调研采访,通过基层巨大变化反映全省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攻坚克难、推进变革的生动实践,展现燕赵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北京大兴机场综保区3号卡口。(河北日报资料片)通讯员贾珺摄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核心提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八年来,从燕山脚下到渤海之滨,一场打破地域藩篱、推进协同发展的重大变革在燕赵大地上涌动。八年来,河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聚焦“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打造承接疏解首选地,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加快推进交通“一张网”、生态“一盘棋”、产业“一条链”,“协同红利”惠及万千企业和百姓。

本文通过记者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蹲点调研,展示如何抓住、用好协同发展这个河北发展最大的机遇,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的新变化。

破与立

——从协同机制看行政壁垒如何打破

近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为“大兴机场综保区”)首批货物顺利通关,标志着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综合保税区正式运营,这让河北临空集团自贸专员张雪彬兴奋不已。

大兴机场综保区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内,这是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域的临空经济区,包括北京大兴片区和河北廊坊片区。

2020年10月,有着多年海关工作经历的张雪彬辞去北京某外企工作,来到廊坊临空经济区参与筹备综保区建设。

那时起张雪彬就明白,跨省综保区里任何一条路、一个地块都可能分属不同行政区域,需要打破的“条条框框”不在少数、也并非易事。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统一考核”要求,北京、河北、首都机场集团两地三方共同对大兴机场综保区进行建设管理运营。

张雪彬全程亲历综保区建设过程,见证了京冀两地每一次从行政界线的“分”走向协同机制的“合”。

共修一条路——

为修建连接河北区域3号卡口到北京区域4号卡口的主干道——千斯路,京冀双方施工负责人每天碰进度、列问题,现场共同拍板、协调解决。

“现在两个区域内所有的路灯、交通信号灯、步道铺装等设施样式全部一致,保持统一的对外形象。”张雪彬说。

拧成一股绳——

大兴机场综保区(一期)封关预验收前期,大兴、廊坊两片区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成立封关预验收自评估联合小组,在短短30天内携手解决了104项阻点问题。

不到两年时间,张雪彬的工作日志上,关于京冀协同体制机制新突破的记载越写越多:北京大兴区、廊坊市定期召开临空经济区工作对接会,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河北临空集团、首都机场临空发展集团两地三方共同成立综保区平台公司,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成立联合管委会……

最近,张雪彬又忙碌了起来。

“我们正和大兴、机场方面研究口岸功能区和保税功能区之间联络通道的建设事宜。”张雪彬说,这条通道不长,但河北、北京、机场各占一段,修通后河北区域运到机场的货物可以免过进京检查站,少花费好几个小时,这对河北区域的招商至关重要。

“还有协同招商,比如综保区几个产业地块既占了廊坊的地,又占了大兴的地,这样的地块未来出让如何审批?”他说,目前京冀已联合制定产业招商统一入区标准,下一步就是在执行层面具体化,推动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落地。

【记者手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来担负着协同创新的使命。在这里,每天都有旧的东西被“打破”、新的东西被“创造”,这是催动临空经济区这棵协同发展“树苗”茁壮成长、结出硕果的不竭动力。廊坊市置身协同发展最前沿,思想和行动都紧跟协同发展浪潮,树牢“一盘棋”意识,不断完善与“共建共享共管”原则相协调的一揽子体制机制,努力打好临空经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三区联动”牌,为探路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积累了经验。

舍与得

——从承接疏解看思维定式如何打破

从一个汽车工厂到千亿元级汽车产业集群——几乎每一个沧州人都记得,2016年10月,在渤海之滨,沧州经济开发区来了个现代汽车,从此,一辆车改变了一座城。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引进落地的最高质量、最大体量的产业协同项目,也是北京现代首次在京外地区投建集绿色、品质、智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工厂。目前,整车累计产销量已突破68万台,累计产值超538亿元。

然而,北京现代落户之前,这里是另一番模样。

始建于1992年的沧州经济开发区,原有产业主要是管道装备和机械制造,一度占到开发区总产值的60%至70%。产业链条较短且普遍居于价值链低端、发展方式粗放。

“这样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动力、活力,得变!”观念的转变只是开始。

在得知北京现代在国内进行新工厂选址的消息后,沧州市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主要领导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进京赴省不下60次,不断与各方汇报沟通、对接洽谈,最终得偿所愿。

北京现代的落户,像一个强力引擎,产生了“1+N”的链式效应,为打破多年来的产业惯性带来了新契机。

5月24日,走进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一道桥式连廊映入眼帘,这道连廊让位于工厂东南角的现代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北汽岱摩斯(沧州)汽车系统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与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51秒,是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一辆汽车下线的最长时间。为保证生产线的连接顺畅,我们公司的作业节奏要与他们同步。”现代摩比斯公司总务安全部部长元虎介绍,该公司是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的一级配套企业,与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同步开工、建设、竣工,承担了北京现代汽车的前悬挂、后悬挂、驾驶舱等模块的全部装配业务。

在沧州,这样的一级配套企业已经有28家。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带动了韩国世原、和信海纳川等41家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落户沧州,建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200余个。

“随着产业的带动,沧州本土企业、周边企业也逐渐进入了现代汽车的零部件供应链。”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厂长武兴介绍,泊头兴达、保定精工现在都是北京现代汽车的合作伙伴。

短短数年、新旧之间,沧州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今非昔比:涵盖汽车零部件、物流、服务贸易、金融、技术研发、汽车人才培养等上下游的千亿元级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以汽车制造为主导,以高端装备、生物制药和新材料为抓手,以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的“1+3+N”产业体系愈发清晰。

“2014年,我们的财政收入只有4亿元,GDP还不到40亿元,随着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和产业结构逐渐优化,2021年,财政收入达到9.3亿元,GDP实现56亿元。”沧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蒋福森说,“这就是承接项目发挥聚集效应结出的果实。”

【记者手记】

吸引域外有先进经营理念、成熟发展思路、现代管理模式的行业领军企业前来投资置业,是助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新注入的力量往往以新发展理念改变当地旧有的思维模式和固化的生产方式,倒逼本土产业转型升级。

在争取北京现代落户、服务项目投产的过程中,可以说沧州全市上下都很“拼”。之所以“拼”,是因为大家深知,北京现代项目落户,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厂,还有其先进的理念、技术、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落地的也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引来大批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之势,将彻底打破原有产业惯性,重塑产业体系。如今几年过去,约占整车总价值60%到70%的重要部件在沧州当地完成生产,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投资超过30亿元,带动沧州整车及零部件产业3万余人实现就业,助推城市释放出新的发展潜力。

走与留

——从人才集聚看创新边界如何打破

这些天,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永健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一面紧张调度公司扩建项目建设,一面加快筹建北大-中创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为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的研发生产做准备。

孙永健的公司位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该中心是北京中关村“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

2016年,北京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专家孙永健带领北大半导体领域的中青年团队,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创办了中创燕园。短短几年,公司从零起步,成长为国内第三代半导体知名企业,也带动保定发展为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地。

事实上,要吸引创新高地的优秀人才不是易事,引来难、留住难现象也不少见,但北大人才为什么选择到保定扎根发展?

“因为这里‘什么都有’。”孙永健笑着列举,“有中关村‘带土移植’的创新生态,产业发展有空间,科技转化有平台,人才服务有保障,这些都让区域产学研对接合作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比起招商引资,我们更看重的是把中关村最有价值的创新文化和创新基因带过来,在合作城市打造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体系。”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总经理张曙光介绍,他们探索出“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保定模式,为入园企业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生态服务体系,全程帮助企业和人才对接政策、资本、市场等,并积极发现和培育本土创新基因。

在这里,成熟的保险公司租不到办公区,起步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却可以;在这里,一场企业家沙龙、投融资接洽会上,经常有企业老总们“相见恨晚”、达成合作……

依托中关村创新生态服务体系,看不见的人才流动界线不断被打破,是走是留,企业主动作出选择。

“6年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科研力量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由原来的北京单向技术输出,变成如今的京保研发融合共享。”孙永健自豪地说,公司培养了一支国内专业的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及装备技术团队,京保两地科研团队拧成一股绳,具备了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人才聚,产业兴。如今,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经发展成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吸引326家京津冀创新企业和机构入驻。

【记者手记】

有专家曾说过,在传统产业领域,往往是产业聚人才、人跟产业走,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却呈现出产业跟着人才走的新特征。哪里营商环境好、宜居程度高,人才就往哪里去,技术、资金、项目就往哪里聚。

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采访,这一观点得到印证。

自2015年落户以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以服务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为主要内容,为创新人才、高新企业提供一站式、管家式服务,把脉人才所需,搭建转化平台,以人才孵化产业,让产业集聚人才,吸引京津冀创新人才超3000人,园区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数量超1000件,成为推动保定创新发展的发动机、新高地,也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经验样本。(河北日报记者解丽达、王雅楠、寇国莹、王成果)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