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河北好人|泊头市四营镇志愿者李国荣:爱心托起困难学子求学梦
对话河北好人|泊头市四营镇志愿者李国荣:爱心托起困难学子求学梦
扫码阅读手机版
好人名片:李国荣,1966年5月出生,泊头市四营镇志愿者。2010年,他牵头成立了绿色助学组织。截至目前,该组织累计捐款170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50余名,覆盖沧州14个县(市、区)。他先后荣获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河北好人、中国好人等称号。
图为李国荣(左)走访贫困大学生。(资料片) 受访者供图
“李叔,父亲节快乐”“有机会一定回去看您”……6月19日一大早,李国荣就收到了来自曾经接受过他资助的学生们的信息。
“逢年过节都会有学生发来问候,这让我很感动。”李国荣说,“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我从事公益事业的最大动力。”
记者:您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是什么?
李国荣: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泊头有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因家境贫寒拿不出学费而面临辍学。了解情况后,我帮孩子筹集到1.5万元助学金,圆了他的大学梦。
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我做这件事的意义。后来,我又陆陆续续资助了几位贫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就一直思考如何借助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共同帮助这些孩子。
记者:后来,您发起成立了绿色助学组织,这个组织主要做了什么事?
李国荣:爱心的凝聚,需要全社会的接力。2010年,我和5位热心公益的朋友共同组建了一个专门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绿色助学组织。当年,我们就资助了泊头、青县、肃宁、沧县、献县的10名大学生。
我认为,做公益不能只是简单的给予物质帮助,还应该制定“种子计划”。所以,在助学组织的章程里面,我们强调志愿者必须要本着朴素的爱心,不求名利;受助的学生,须品学兼优,未来能积极回报社会;在给予物质帮助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建立一个充满亲情的大家庭,在生活上关心,在精神上关爱,在思想上引导。
后来,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不仅有沧州本地的,还有来自石家庄及天津、兰州等地的。其中,有的爱心人士是做小生意的,有的是工薪阶层。他们的热心参与,让我很感动。
记者:做公益的过程中,有哪些让您特别感动或者难忘的事?
李国荣:在助学过程中,发生过许多让我感触颇深的事。每年的开学季,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步入新的环境,会产生自卑心理,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前些年,有一个在武汉就读的孩子,由于内心自卑,跟我说想放弃学业回家。知道孩子的想法后,我就常常打电话开导,鼓励这名学生要勇敢地走下去,努力把学业完成好。后来,我还专程到各地去看望孩子们,面对面进行疏导。
这两年,我发现相较于入学时遇到的困难,受助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时,更需要帮助。一名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一家互联网企业,从事软件研发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和严格的管理制度,让这位学生不堪重负。这位学生时常跟我倾诉,我每天和她聊天,跟她讲道理,进行疏导鼓励,很快,她便安下心来,工作也越来越顺手。
记者:从事公益活动以来,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国荣:经过多年的助学活动,我与孩子们不仅成了好朋友,还成了“家人”,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李叔”。工作中,他们遇到难题找“李叔”,生活上,他们有什么事照样找“李叔”。去年暑假,一名南皮籍在秦皇岛就读的女孩利用假期带着男朋友来看我,让我帮她“把把关”。
去年,在走访贫困学子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爱读书的年轻人少,于是,我便想着进行“文化助学”。后来,我创建了一个“古文化”微信群,很多孩子都加入进来。
看着孩子们在群里热烈交流、踊跃讨论,我很欣慰,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孩子在文化的浸润下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河北日报记者刘冰洋)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