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千年黑陶又逢春
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千年黑陶又逢春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许佳奇、史晓多、龚正龙、张晓华
沿着馆陶县徐万仓村堤岸而行,一路上花树相间,景色宜人。摇下车窗,似乎身体每一个毛孔都在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运河之畔,古槐遒劲的树枝伸向天空,繁茂的枝杈迎风摇曳。古堤、古桥、古码头……桨声仿佛回响耳畔。
出徐万仓村北行十余公里,便是馆陶县陶艺小镇。黑陶即黑色的陶器,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出土大量黑陶,从而掀开了中国“龙山文化”光彩的一页,即“黑陶文化”。
馆陶黑陶制作技艺,是馆陶县的传统手工技艺。同行的馆陶博物馆讲解员杨庆华告诉我们,经过数千年发展,馆陶黑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它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陶文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怀着热切的期盼,我们步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项目馆陶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殷俊廷的陶艺园。无数黑陶工艺品陈列在展台上,它们或珠圆玉润,大肚小嘴;或身量纤细,颈项秀美,品类繁多却不失精致细腻。一件件造型端庄的黑陶,给人一种凝重安适、宁静致远的艺术享受。
殷俊廷陶艺园内的黑陶作品。田瑞夫摄
馆陶,被称作“中国黑陶艺术之乡”。而黑陶制作,运河水功不可没。
馆陶地处黄河下游,因得天独厚的泥土资源,自古就有发达的制陶业。明代之后,黄河河道基本固定,漳河与黄河分手汇入卫河,因漳河含沙量大,河床时常淤积,屡次疏浚,运河之水才得以血脉通畅。1958年,当地引卫运河水向西流入馆陶,形成从南向北纵贯全县37.5公里长的卫运河干渠,2005年命名为永济河。1976年,随着陆路交通兴起和上游水量影响,卫运河馆陶段停止航运。近年来,馆陶县积极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推动运河流水成景、文脉长流。
千百年来,运河水滋养两岸土地的同时,其带来的大量优质黏土,也为馆陶制陶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土和土之间千差万别,不是所有的土都能拿来烧制黑陶。在殷俊廷看来,黄河故道、运河之下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最能烧制出令人满意的黑陶作品。殷俊廷解释,品质上佳的黑陶作品,叩之有鸣玉之声,富墨玉之美,泛青铜之光;形意丰富统一,古朴典雅;高则三米之巨,奇丽华贵;微则火柴盒可容,精致考究。
在黑陶的世界里,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
从“一抔土”到“一把壶”,得天独厚的运河红胶土虽至关重要,但土从河中取出,仍需放置一年。制坯前,还要过滤、沉淀,再像制作面点时“醒面”一样,搁置一段时间,以期泥土达到软硬适中的状态。泥土“醒”好之后,便是透彻地揉、搓,以及拉坯、塑形、晾坯、修坯等环环相扣的各道工序了。不嫌其忙、不厌其烦,制作黑陶的这十数道工序,殷俊廷痴迷了大半辈子。
泥胎是肉身,烈火为甘露,进窑、出窑的过程便是生命的涅槃。如今,年过花甲的殷俊廷,还常常自己烧窑,并为先人摸索出的“封窑熏烟渗碳”的高超技艺而感到骄傲。所谓“封窑熏烟渗碳”技艺,即先由小火烘,待窑温升高,再大火烘焙封窑。烧制过程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渗碳,使黑色一直渗透到陶的里层。最终,“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黑陶作品便呈现在人们面前。
黑陶的魅力,远不止日臻完善的工序。黑陶与大漆结缘,让端庄不语的黑色作品,彻底改写了无彩的历史。对家乡的眷恋,对古老漆艺的探索,让殷俊廷对黑陶加彩产生了浓厚兴趣。解读漆画语言,摸索漆画技法,从漆画《长城》《窗知春》《争艳》到陶艺作品《火烧赤壁》《莲花镂空罐》《国礼龙凤陶》,现代黑陶经过殷俊廷等手工艺人的继承和创新,已经成为集陶艺、漆艺、镶嵌艺术于一身的艺术品,形成了镂空、浮雕、线刻、影雕、彩绘、漆画、镶嵌几大系列,作品达千余种。黑陶的世界愈发丰富精彩,当地手工艺人对作品的眷恋、敬畏也愈加深重。
“在这个机器轰鸣的年代,手工技艺已越来越少了。在制作黑陶过程中,必须带着情感,心存敬畏。我坚信古老的技艺永不退场。”殷俊廷说。
运河流水、太行山村、山泉溪涧、林间小路……殷俊廷等黑陶艺人深入大自然,将美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深挖作品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使其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其作品《梅花欢喜漫天雪》上朵朵盛开的梅花,也让他荣获“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如今,作为中国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典型代表的黑陶,伴随着绵延不绝的运河之水,又迎来了新的春天。装饰宫殿、点缀厅堂、追求时尚、彰显华美,黑陶系列产品凭借古朴厚重的风格、精湛的制作工艺、丰富的内涵,广受文人雅士喜爱,多次作为礼品送给外国友人。初具产业规模的馆陶黑陶,畅销国内市场,甚至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成为现代工艺品中一颗亮眼的“黑珍珠”。
从日常的盆盆罐罐,到装点生活的精美工艺品,黑陶伴着汤汤运河水,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天。运河的故事听不尽,陶山的故事说不完,这黑亮里蕴藉着的古老文明,必将随着手艺人的匠心守护而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而那激荡不息的运河水,也将继续浇灌这片热土,让浴火重生的黑陶把新时代的故事带向远方。(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龚正龙)
【记者手记】
馆陶,一座与大运河打了千年交道的小城。运河之水见证着舟车辐辏、世事喧嚣,给这座小城留下了古迹胜景和灿烂文化。驸马古渡、萧城晓烟、古井甘泉……笑从指间来的冀南皮影、流畅悦耳的四股弦乐……共同汇聚在这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当然,还有运河沉淀千年的泥沙,在匠人的指尖抟造成形,化作一件件闪着黑亮光泽的精致陶器,成为古老文明的象征。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