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杨兆秀:2016,村里来了脱贫引路人

2022-06-09 06:59:3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2016年2月24日,四十亩滩村第一书记孙国亮(前排左一)驻村第一天与杨兆秀(前排左三)等村干部合影。杨兆秀供图

【阅读提示】

2016年,河北省2.2万余名驻村干部奔赴7366个贫困村,奔赴脱贫攻坚一线。

2016年2月,时任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的孙国亮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对口帮扶的张家口市阳原县辛堡乡四十亩滩村,带领村民发展蔬菜种植、生态养殖。全村2018年底实现脱贫,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2600元提高到2021年的超万元。

省里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是怎么摸村情、找产业发展路子的?如今的四十亩滩村呈现出哪些新面貌?一直与孙国亮在一起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兆秀见证了四十亩滩村的脱贫之路。

2019年10月,孙国亮(前)在蔬菜大棚劳动后准备收工。杨兆秀供图

1

“新来的第一书记是个干事的”

2022年5月20日,张家口市阳原县四十亩滩村。

村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园区里,工人们正在忙着给西红柿绑架、打杈。

在分拣棚,村党支部书记杨兆秀正准备预订新包装箱,他拿起一个库存的箱子,乐呵呵地说:“看看给我们村西红柿代言的‘明星’是谁?”

箱体上的“明星”脸晒得黝黑,双手捧着西红柿笑得灿烂,他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四十亩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国亮。

“孙书记刚来的时候,皮肤不黑,就是这些年在村里干农活晒的。”杨兆秀至今还清楚记得与孙国亮的第一面。

2016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七。

杨兆秀接到通知,赶到辛堡乡乡政府,与省里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孙国亮见面。

“第一印象孙书记是个大学老师,白白胖胖的,说话文雅,我当时就想,不像是能在我们这贫困的小村子里吃苦的,估计报个到就走了。”杨兆秀说。

这个贫困的小村子当时是怎样的情况呢?

2016年,四十亩滩村全村132户,3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173人,占一半还多。人均不到2亩地,一年一季种玉米,人均年收入只有2600元。全村村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超70%,有的连名字都不会写。2015年之前,村里考取专科以上的大学生只有6人。

50多岁的村干部杨生广感慨,全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在留守的村民里,他算年轻的。因为村里穷,村里许多男孩子娶不起媳妇,年龄大没技术的村民找不到工作,就蹲墙根晒太阳或者打麻将,生活没有奔头儿。

75岁的村民杨兆稳说起工作队来之前的日子,用得最多的字是“熬”,他说:“在这地方,活一百年跟活一天一个样。”

当时杨兆秀和村民们都没想到,孙国亮和扶贫工作队的到来,对四十亩滩村意味着怎样的改变。

当天傍晚,杨兆秀把孙国亮和工作队两名队员带到了生着小煤炉子的村旧大队部,孙国亮把铺盖铺在破旧的铁床上,当晚和村“两委”班子见了面,正式驻村开展工作。

驻村扶贫,首先要精准了解村情民意。

看过村民的档案资料,孙国亮觉得信息太少,村民的照片都没有。“孙书记警察出身,想到了人口调查的办法,让我带他去了趟辛堡乡派出所,打印出了村民的户籍底册。”杨兆秀说。

初到四十亩滩村,因为住处没有做饭的地方,孙国亮提出把伙食费交给村民杨兆山夫妇,想和他们一起吃。吃饭的功夫,就成了他了解村情的好机会。

“那时候,孙书记饭前饭后不闲着,拿着户籍底册,对着照片,让我们老两口给他介绍村民的情况。”杨兆山说。

按照杨兆山夫妇的介绍,孙国亮把村里几大户的村民谱系关系做了分类整理,用曲别针一沓沓别好。

看着这一幕,杨兆秀第一次觉得,“新来的第一书记是个干事的。”

为了尽快将户籍信息对号入座,工作队开始走访调查。

杨兆秀发现,孙国亮入户调查都不带笔和本,蹲墙根的人群里、房前屋后、炕头上,他走到哪聊到哪。“孙书记心细着呢,他知道要是拿着本本记,村里人就不愿意放开聊啦。”杨兆秀解释。

为了能和村民顺畅交流,孙国亮还要过方言关。老家沧州的孙国亮最初对张家口方言一句也听不懂。

“闹不机密”“圪蹴”“俏货”……孙国亮把难度大的方言词在电脑上整理出来,弄明白意思后一个个练习造句。

“村里贫困户,谁家有啥困难,哪家有啥矛盾,很快孙书记都弄清了。村里大人小孩的名字,他都能叫得上来。”杨兆秀说。

村民们也很快与这位“见面爱打招呼”的驻村第一书记熟络起来。

张家口市阳原县四十亩滩村新貌。 杨兆秀供图

2

“有了资金,全村脱贫就有了‘梯子’”

“看电视上不少比我们村条件差的村庄,都通过发展产业富起来了,我们村干部看着也着急。”

“村里水资源丰富,土地平整,过去种过菜,但没销售渠道,没做起来。”

“乡里倒是要建万亩蔬菜园区,离我们不远的小关村的大棚都成规模了,菜都卖给北京的菜商。”

……

发展产业是脱贫之本。在熟悉户情村情的同时,孙国亮组织杨兆秀等村干部、村民代表坐在一起,盘算着村里要发展什么项目。

“咱们也试试搞蔬菜大棚怎么样?”孙国亮和大家一起分析,“过去村里种露天蔬菜,技术管理水平不行,销售信息渠道少,风险自然大;这回有上级扶贫资金支持,咱们把土地、水资源以及紧邻国道和高速的交通便利利用起来,再借助乡里建设万亩现代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就有可能成功。”

产业方向有了,但做起来困难重重。一期建20个大棚,总投入得65万元:上级支持50万元,申请贷款10万元,争取学院支持5万元。然而上级支持的资金都要等项目建成验收后才能拨付。

因为村里拿不出一分现钱,没一家建设商愿意垫资干。

眼看着赶不上最后一季儿种植了,孙国亮心急如焚,最后,他用警院信誉和人格担保,终于说服了一位学生的亲戚垫资建,协议三期付款。

2016年5月6日,工地上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大棚终于开工了!

两个月后,大棚即将完工,建设商几次上门催缴20万元阶段建设款。但直到中秋节临近,还差10万元没有着落。

催款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到孙国亮手机上。到哪儿找钱呢?

“杨书记,还是要账的,你接吧。”孙国亮把手机递给杨兆秀,叹口气说,“我都快成老赖了。”

为了守住合作社的信誉,孙国亮把给孩子上大学准备的6万块钱转给了工程队。

“这样自己垫钱干工作的好干部,过去我只在电视上看过,孙书记把建大棚当自家事,我这村支书哪能不出力?”杨兆秀被孙国亮打动,也拿出4万元垫付给了工程队。

杨兆秀记得,孙国亮有一个专门的借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大棚始建、扩建和几年经营周转一笔又一笔借款,有亲戚的、朋友的、学生的,加起来有一百多万元。

“最初我觉得孙书记一个警校老师没资源、没人脉,现在我觉得他的资源人脉最广,他一说扶贫村里要用钱,他的亲戚、朋友、学生都来支持我们,甚至借2万,对方直接给5万。”杨兆秀说,“有了资金,全村脱贫就有了‘梯子’。”

大棚建好了,种植、管理、雇工、销售,事无巨细,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运营模式的确立。

孙国亮统一合作社上下思想,提出大棚一定要集体经营,优先吸纳本村贫困户入社务工,实现“土地流转得租金,大棚打工挣薪金、产业盈利分红金。”

流转土地,村民每亩可得700元—800元租金,在大棚打工,男工每天可挣80—90元、女工60—70元,年终每户有分红。

2016年9月30日,合作社卖出了第一车菜——西蓝花,挣到了第一笔钱。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初步得到村民的认可,

当年底,上级一期大棚建设款拨付下来,合作社又开始筹谋二期大棚的建设。四十亩滩村的脱贫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2021年6月20日,孙国亮(右一)与村民们一起为西红柿打杈。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3

“好干部就在我们身边”

在四十亩滩村介绍合作社发展之路的橱窗中,有一张孙国亮与村民们在田间的合影,照片中的孙国亮是一个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的老农。

“我是看着他从180多斤瘦到130多斤的。”杨兆秀说,“孙书记亲朋好友来看他,都说要是走在街上都不敢认了。”

在大棚遇到经营困难的2018年、2019年,孙国亮这个第一书记其实也在同时兼任蔬菜大棚的“生产队长”。

这个“生产队长”怎么干,一直在大棚打工的村民刘仲平都看在眼里。

刘仲平记得,一个中午,她在大棚里遇到孙国亮,他正趴在地上给滴灌管扎眼,是怕滴灌浇不到边上的苗。“孙书记说,‘死一棵苗就7毛多钱呐!’”

刘仲平看他这么干太累,劝他多雇两个人。可孙国亮盘算着,雇带班的一年要三四万元,雇个男劳力要两三万元,他自己干就能给合作社省下好几万元。“孙书记真的把村里的事当成了自家的事了。”刘仲平说。

每年3月左右,大棚开始撒粪、旋耕、铺膜……一直忙到12月。孙国亮夏天经常清晨四五点钟就到大棚准备工具、派活儿,晚上给工人们算完账、开完工票往往8点多才回住处。

2018年1月16日,孙国亮驻村工作两年即将返回单位,但一封由四十亩滩村发来的感谢信寄到了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党委。

信中写道:“听说孙书记他们驻村两年该走了,老老少少的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打心眼里说,四十亩滩村的好日子就在眼前了,真希望学院党委把孙书记带领的工作队留下,带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再奋斗一年,我们不愁日子过不好!”

信的最后附着杨兆秀等18名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的签字和鲜明的红手印。

这是感谢信,更是一封挽留信。

四十亩滩村村民这样直白朴素的挽留方式用了不是一次,而是先后三次。就这样,原本要走的孙国亮一直留任至今,2022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

“孙书记每次都说服从组织安排,其实我看得出来,他也不想走,他真舍不得我们,舍不得他一点点建起来的大棚事业。”杨兆秀说。

到2018年,四十亩滩村的大棚蔬菜收益达70多万元,除了给村民分红、偿还借款外,还盈余20多万元。

2018年年底,四十亩滩村在辛堡乡第一批完成整村出列、所有贫困户脱贫。

从2016年到202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600元提高到超万元,贫困户产业人均收入由674元增长到4500多元。

孙国亮带领的工作队被评为2017年、2018年度全省扶贫脱贫先进驻村工作队。2021年,孙国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村民们接触党员干部的机会少,组织上给我们派了这么好的党员干部帮助村里脱贫,他每天怎么干,大家都看着。好干部就在我们身边,他是什么样的,村民心中的共产党员就是什么样的。”杨兆秀动情地说。(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

我的2022

杨兆秀:乡村振兴加油干

这两年我发现村里有一个新变化,来村里卖东西的小商贩多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村里的路好走了,人居环境提升了。这几年,村里完成了大街小巷污水管道铺设和终端处理,路面全部水泥硬化。另一方面,是村民们兜里有钱了,商贩们的商业嗅觉是很灵敏的。

今年,合作社又新建了37个大棚,大棚总数量已经达到102个,流转土地面积150多亩。村里90%以上的村民都在合作社打过工。去年合作社毛收入200多万元,长工每年能挣3万元左右。

在大棚种植品种上,我们主打西红柿,大家都说我们的西红柿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西红柿每箱20斤,60元,定位普通消费者家庭购买。

为了减少中间商赚差价,建立稳固的销售市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直在探索微信群直销的模式。如今已经建立了100多个“微信帮扶群”,我们根据订单自己设计货车配送路线,速度快、成本低、保新鲜。

今年,孙国亮书记和工作队正在帮合作社申请入驻“832平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的简称),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

除了大棚蔬菜种植,我们村还发展了养殖业。

从2017年开始,我们开始进行华北柴鸡林下试养,探索种植剩菜养鸡、鸡粪肥田、肥田种植蔬菜的生态循环链,每年柴鸡销售纯收入有10多万元。今年,我们的柴鸡养殖规模扩大到了5000只。

去年10月,在新一轮驻村干部调整时,在县乡村的挽留和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党委的支持下,孙国亮书记又留下来继续担任我们村第一书记。

如今,市里、县里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村里将依托“泥河湾小长梁遗址”的文化名片,利用“三面环河一面靠山”的自然条件,借助“毗邻国道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继续打造美丽村庄,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我们要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油干,把孙国亮书记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传递下去,一旦他和工作队离开,村“两委”能扛起四十亩滩的发展大旗,真正给村里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口述/杨兆秀 整理/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